党员干部究竟该如何使用微信?最近,一些地方和部门给出了答案,出新规为党员干部在微信上的行为划了红线,戴上“紧箍咒”。(6月12日,新京报)
日前,天津市委组织部制定了《部机关党员干部使用微信“十严禁”行为规范》,其中明确提出了严禁利用微信群编织“关系网”、严禁在微信中对领导和同事品头论足等。与此同时,浙江省委办公厅近日发布“党员干部微信微博行为十条戒律”,其中包括“不以任何形式进行拉票贿选”“不违规收受微信红包”等。目前,多地针对党员干部使用微信,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在另一个层面谨防“指尖上的腐败”,笔者不禁感叹,党员干部玩微信岂能“任性”?
近年来,微信作为一款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的社交软件,成为大多数人的“装机必备”,微信的“朋友圈”、微信群、红包等功能更是受到广大用户包括党员干部的青睐。作为普通人,使用微信的红包功能没人会去约束,然而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微信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党员干部带来便利的时候,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伴随出现一些新的违纪违法行为。此次天津、浙江等地出台针对党员干部的微信使用规范,表明微信绝不是法外之地,党员干部更应谨言慎行。所以,党员干部在享受微信带来的便利时,恐怕就不能那么“任性”了。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党员干部认为“微信红包”数额不大,隐蔽性强,收了也没什么影响;有的认为只是朋友之间的“节日问候”,只是时髦的游戏,自己毫无腐败的念头,不必上纲上线;有的把“收钱不办事”看成是“人情”不是贿赂,给腐败穿上“礼尚往来”的马甲暗度陈仓。因此,倒在微信红包上的大有人在,变相收受红包礼金、红包“坑夫”、拉票贿选等现象层出不穷。此类问题的出现,既源于纪律规矩意识不强,也与党员干部使用微信缺少规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毕竟“灰色地带”最容易滋生腐败。
笔者认为,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微信不是法外之地,既不是言论自由的法外之地,更不是“微腐败”的法外之地。目前,多地禁止党员干部违规收微信红包,编织“关系网”,为党员干部的微信行为划定了红线,使党员干部在使用微信时有了更为明确的行为标准及规范。笔者认为,定好规矩才能防止跑偏越界。所以,党员干部玩微信首先要立规矩,要讲政治讲大局,不能上传涉及保密的东西,不能在群里妄议中央政策,聊天内容要正能量,不聊无关工作的其他话题。唯有此,才能真正管住手、管住嘴、管住脑,形成不敢腐败的严肃空气,营造廉洁从政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