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老,精神不灭 ——缅怀廖俊波同志
来源: | 2017-06-13 09:36:00

在廖俊波的办公桌上,层层叠叠的材料之间,摆放着一红一黑两支不同颜色的笔。(新华网,6月12日)

“黑笔快速记录,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廖俊波多年工作培养出的良好习惯,而如今笔依旧安静地躺在办公桌上,廖俊波同志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彰显了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应有的风采,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他虽走的早,他青春不老。在即将迈入“知天命”的人看来,“青春”是一个早已远去的时代,是一个越来越模糊的回忆,然而对于49岁的廖俊波来说,时光的流逝不仅没有让“青春”的热情远去,反而给了他沉下心来练就一身“细功夫”的机会,他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生命践行着“实干”精神,默默地实现着一个当代合格党员应有的人生价值。

“他讲得太细致了,有一次一个客商把我拉到一边,问我从哪里请来个工程师冒充市长!”或许,在廖俊波短暂的人生中,由于自己一身的“细功夫”而导致受到类似“质疑”的经历并不会少。试问,谁能想到一位副市长不仅对自己管理领域的业务十分精通,甚至还能够说出水泥标号并指导专业人士生产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廖俊波的“细功夫”之所以能够让客商怀疑他的真实身份,能够受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并不是因为他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本领”亦或是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特殊技能”,而是他能够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繁杂工作中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与扎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放下“副市长”的身份,将图纸走到哪背到哪,能够深入基层第一线去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正是由于这种谦逊的学习与扎实的作风,才使得他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提出真知灼见,找到应对之策。

其实,领导干部们也能够练就一身与廖俊波一样的“细功夫”,关键就在于他们愿不愿意深入基层第一线,愿不愿意将规划图纸随时背在身边,愿不愿意沉下心去学习。只要能够做到这些,人人都能够成为“廖俊波”,那么,廖俊波也就没有离开我们,他就将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他那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精神就将得到传承和弘扬。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