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在今天的政治话语体系中,是个热门词汇。在河南襄城县,县委书记何天立与县长李成,却因“扶贫攻坚不力”双双被免职。无独有偶,为应付检查,中部某县曾上演了一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发稿时间:2017-06-11中国青年网)
在扶贫工作中,大部分干部工作兢兢业业,为全面脱贫奔小康夙夜在公。但也有个别的扶贫干部对扶贫工作抱有畏难情绪和厌倦情绪,不落实、假扶贫,竟然装起了儿子。但“演技”再好,也难以让百姓接受,“假儿子”一句虚伪的“妈”,叫得老太太变了脸,气得小姑娘撇开了头,不仅被抓了个现行丢了脸,更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真心。
精准扶贫战略一个不容商量的红线就是:确保2020年全部脱贫。说到底,帮扶干部“装儿子”为的就是通过假脱贫、“被脱贫”企图蒙混过关、虚假小康,实质就是扶贫路上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要做到“精准扶贫”,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扶贫干部的“四个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把贫困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沉下身,静下心来将扶贫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做。在事先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之上,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实实在在为困难群众干事创业。只要诚了心,困难群众自然能体会到你帮扶的真心实意。另一方面则是需要“精准监管”和“精准惩罚”相结合。对于扶贫干部的耍花腔、搞虚假现象,要从严问责,提高弄虚作假的违纪成本,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把弄虚作假杜绝在源头上。对于屡教不改的干部,要果断摘掉其乌纱帽,决不能让困难群众受到“被扶贫”的伤害。
眼下,脱贫攻坚已经到了绝地逢生,背水一战的时刻,“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不是一句口号,是必须下的真功夫。为此,唯有扎实的“精准扶贫”,“精准监管”相结合,给予“干部儿子”最严厉的追究问责、以一儆百,才能有效的防止扶贫中的弄虚作假。现在,没有人敢冒着被摘掉“乌纱帽”的风险,糊涂扶贫、敷衍扶贫、徇私扶贫,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装女儿,糊弄扶贫考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