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为何选择租车业务?有什么图谋?
其次,滴滴租车目前的套路相当于超级批发商,把长租订单拆分成零散的短租订单来赚钱,这个成本模式是很诡异的。 滴滴虽然省下了购车费用,但背负了包含折旧以及签约租赁公司合理利润空间的长租费用,再想通过可能还要补贴的短租来牟利怎么可能。
从成本结构上说,神州和一嗨的车辆集采有价格优势,加上多年来已着手巩固二手车处置的商业闭环,在现有竞争环境下,即令滴滴把RevPAC(单车日均收入)做到神州租车今年二季度172元或一嗨租车去年155元的水平,也很难把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做到正值。
与神州、一嗨相比,滴滴的另一个短板是线下运营能力。
滴滴在上海轮训了大约50多名司机来支持送取车服务,但要长期保持专业水准,只能大量招聘专职司机,或是依赖外包的代驾公司,别无他途。
外包司机的最大好处是招之即来,来则能战,最大烂梗则是不熟悉业务,容易引发整个服务体验的脱节,滴滴面临最艰难的取舍。
另外,在送取车模式下,车辆在特定区域形成集散中心对于提高运营效率非常必要,没有门店作为依托的滴滴如何解决车辆的配置和调度也是难点。
当然最大的危险还是风控。
前文说过,滴滴租车的风控几乎完全依赖蚂蚁金服,为了解决花呗额度不足的问题还要用押金来做补充,即令它能从行业拿到一些黑名单,也不足以从根本上平抑风险。
P2P租车的经验已经证明,这类模式的最大漏洞在于平台与车主不一致,简言之,对P2P租车来说,车是车主个人的,对滴滴来说,车是属于租赁公司的。
因此,风险一旦发生,P2P公司和滴滴不是车辆的所有人,都无法代为追讨,而且只适用民事纠纷的处理程序,并不构成刑事案件。
车主和租赁公司丢了车,还要和骗子去打民事官司,这是多大的脑洞。
未来的行业态势
无论如何,滴滴租车所带来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可能在这波天雷地火中阵亡的就是奄奄一息的P2P租车,后者苦逼到从来不曾获得资本的青睐,反而在监管部门、正统租车公司和滴滴等新生业态的三座大山下苟延残喘,这一次恐怕在劫难逃。
P2P租车照顾车主利益的严苛限制造成信息的封闭和不平等,不但拉高交易成本,还拖累了需求匹配率和响应率,实际上已经瓦解了平台的撮合机制,加之经常挑战一些共享经济最基本的理念,虽然热血过那么一会儿,但早就退去了创新的光环。
滴滴租车如果不是一时冲动,那么它与神州、一嗨们的较量可能旷日持久,最终的结果肯定不取决于单纯的价格因素,而是谁能在最优成本结构中保持运营效率,持续稳定的提供高品质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为用户创造价值,不断改善中国的出行生态。
未来的变数在于滴滴会否转向自营车队建设,这一点当然利弊互见,自营车队能够迅速发挥流量入口优势巩固线下体验,但资本消耗巨大,对于尚未IPO且亏损严重的滴滴也是个负累,从这个意义上讲,滴滴发动大规模租车价格战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现在预言滴滴会给整个市场带来多大冲击还为时过早。
风口上的滴滴有自己的商业夙命,它几乎是下意识的,强直性的走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 ,这有点像《银河护卫队》里,逗逼小熊调侃树人格鲁特,“有危险就装睡,说到钱就冒泡儿”,对于身处莫测市场中的企业来说,这就是一种商业本能。
学习投资理财技巧,关注热点财经事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请微信添加:tou618 注册就送88元现金代金券!专注投资者教育 8元即可实盘参与投资,再送送88元券

注册"投教"平台,送88元!赚了您拿走,赔了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