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数据优化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 提高治理效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20-07-08 14:15:3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求“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党和国家的防控顶层设计需要落实到基层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才能发挥实效,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关系到疫情防控政策的执行效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基层政府、疾控中心和医院分别承担了不同的防控职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防控工作中,基层公共卫生治理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短板和不足,影响了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

第一,基层政府防疫执行力逐级递减。疫情防控的各种排查、检测等工作任务自市—区县—街道/乡—社区/村均层层布置,但却由于基层社区/村防控能力不足而出现漏查、重复排查、患者转运交接管理混乱等现象。在城市有门禁的社区,街道和社区尚可依托物业进行封闭式管理,而一些无门禁的老旧住宅区,则因社区人力不足而采取选择性、形式化排查。在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的非正式关系削弱了封村、封路措施的执行力,小规模的家族聚餐和民俗活动使一些严禁聚集措施未能彻底执行。

第二,基层疾控中心初期被动、后期乏力。基层疾控中心是隶属于地方卫健委的事业单位,部门相对边缘化。基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不足、防治资源受限,日常的信息收集、物资储备、宣传和培训等工作繁重,导致在防疫初期较为被动,防控措施较为滞后。有限的人力、检验设备和经费使基层疾控中心难以应对疫情防控中后期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消杀以及疫情研判等任务量的剧增,故而出现防疫乏力、行动不及时等情况。

第三,基层医院救治资源不足。医院是抗疫环节中的末端一环,主要以发热诊断对患者进行分流、分级诊疗。在许多中小城市,社区医院、县级医院到市三甲医院的分级诊疗系统未能真正有效运转。一些基层医院卫生资源不足,缺乏对患者初筛诊疗的资质与能力。这导致一些发热患者直接涌向了市级三甲医院,没有形成有效的分流诊治,既增加了三甲医院发热门诊的救治压力,又影响了三甲医院救治重症患者的工作,降低了医院的整体救治效率。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基层防控中暴露的不足,基层政府可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来完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创新基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机制,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质量。

第一,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应该在政府治理体系建设框架下同步建设。一要转变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理念。坚持医疗和预防均衡发展的治理理念,均衡发展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医疗资源,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指导思想,树立预防医疗与治疗医疗相结合的公共卫生治理理念。二要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国家应该加大基层医疗设施和防疫备用设施的财政投入,增加基层医护人员数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三要建立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预防型医疗具有长期投资、收益隐形的特点,国家公共财政应该增加对传染病管理的财政投入,加强传染病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完善基层公共卫生防疫的机构配置,提高基层疾病控制中心的机构独立性。

第二,大数据驱动建立基层公共卫生防疫应急系统。在“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框架下,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应借助大数据建立防疫预警系统、响应系统、控制系统和恢复系统。打造传染病的大数据收集硬件网络,收集关于传染源、患者和社会环境等的多源异构数据,并经过算法分析、预测模拟等,提高公共卫生防疫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大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防疫响应速度,建立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层层预警、同步响应,提高应急行动预案的实施速度。整合政府和企业等多领域、多部门的数据,进行数据匹配和科学运算,为防疫决策提供循证支持,制定精准控制政策,建立数据导向、科学循证的防疫控制系统。

第三,以大数据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在信息收集、上报等大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将大数据治理同步运用于基层公共卫生治理具体机制中。利用大数据及时共享的优势,建立基层防疫信息单次采集、多部门共享的信息机制,避免重复报送。这既使数据格式一致便于跨部门使用,也能减轻基层负担,避免干部空耗,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效率。此外,还要利用大数据强大的分析能力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的响应能力。基层通过大数据辅助预测,推动疫情防控关口前移,从被动防疫转变为主动防疫,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治理机构的响应能力,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联防联控机制。

第四,利用大数据+网格化管理落实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责任。任何一项公共卫生治理措施最后都将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基层社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应该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提高治理效率。利用网格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结构特点,分解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任务,厘清治理责任边界,明确每个网格员的任务内容和职责,开展高效的任务执行。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