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从司马光砸缸到七姓村同心 “乡村振兴”的文化滋育新样板
来源:映象网 | 2019-05-06 07:47:36

教了半辈子书的扶志,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跟学生竟有如此不解之缘,以致于在离开校园、下基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这些年,兜兜转转还是在围着学生忙。

四年前的2015年,已经是高考名校——光山二高纪检组长的扶志,被委派去光山县泼陂河镇所辖的一个叫东岳寺村的地方做驻村第一书记。

至于领导为何会选择扶志下村担任驻村干部,扶志半开玩笑说,谁叫我名字就叫扶志,又是教书的呢?习总书记讲过嘛,扶贫要扶志、扶智相结合。我看再也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

纵然村里的条件不比县城,但扶志还是充满干劲,“毕竟跟学生‘斗智斗勇’了半辈子了,正好挑战一下全新的工作”。

然而扶志“失算”了,东岳寺村里的学生大军,正浩浩荡荡从全国赶来。

东岳寺村第一书记扶志

风景再美不过是一张名片,文化振兴才是绿水青山的“点金术”

一条条乡间公路四通八达,处处青山绿水,空气怡人;家家白墙黛瓦,门前花红柳绿,塘满鸭肥;人人安居乐业,干劲十足。这不是《桃花源记》里描绘的世外桃源,这正是光山县泼陂河镇东岳寺村的真实写照。

东岳寺村不仅被泼河水库环抱,周围还有群山环绕,且文化底蕴深厚,距离村里一步之遥的东岳寺更是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同时,与东岳寺村一字之差的隔壁文殊乡东岳村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留下了李先念、陈少敏、徐海东等将军战斗、生活的身影,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也都留下了战斗足迹,革命遗迹众多,保存完整。

东岳寺村村景

美,从来都逃不过画家的眼睛,尤其是具有文化底蕴的美。早在2012年,东岳寺村就被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在偶然采风时“相中”,并开始组织学生来此采风创作。

由此,本来以为自己要暂时“逃离”学生的扶志,再一次发挥特长,为全国各地的学生服务。

得益于中央美院教授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东岳寺村终于找到一条特色的振兴路子。扶志带着大家去全国各地取经、学习,看看人家的写生基地是怎么办的,回来后再一步步研讨、规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县、镇、村三级领导的共同努力下,东岳寺村迅速成为豫南写生的一张名片。截至目前,东岳寺村已经成为省内近二十家高校的写生基地。

自从东岳寺村写生基地的名片飞出光山、飞出河南以后,驻村第一书记扶志说自己就没得闲过,安排一批批学生的住宿,为学生们选择合适的写生地点,研究下一步写生基地的规划……

东岳寺村已经成为省内近二十所高校的写生基地

忙活的不仅仅是扶志自己,整个东岳寺村也在一派繁忙中悄然发生着改变。原先村里能用作接待学生、游客的民宿只有区区不到5户,且全部都是村两委的干部,村民们对出钱修缮房屋搞接待这件事,大多持观望态度。随着村里接待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要求加入,目前已经有25户全情投入到做学生写生民宿。“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干事业,大伙儿的精神头都不一样了!”扶志说。

其实风景再美不过是一张名片,而能真正让人留下来的,是文化这个抓手。“学生在外写生,不管风景再美,5天以上就会产生厌倦感。”扶志说,为了克服这个不利因素,他们村先后举办了如参观革命遗迹的红色之旅,光山花鼓戏的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丰富他们的采风生活。

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有声有色的文化活动,让东岳寺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美术圈里的“采风圣地”,许多高校纷纷组织学生来此写生。仅2018年,东岳寺村便接待了1200余名师生,每名师生每天的食宿标准是55元,平均两周写生算下来,单是账面上接待费用这一项,村里一年就多创收了80余万元。

“每到节假日,村里的驿站、民宿都住满了人。”扶志说,东岳寺村的绿水青山不仅吸引了采风的学生,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如今村里以写生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盼头,该村400多户村民,已有大半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接待学生的行列中来,目前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加。

宛如世外桃源的东岳寺村

说起如何打造文化这个抓手,东岳寺村下了不少功夫。“原来村里晚上没有娱乐节目,村民们平时除了看电视,就是围坐在屋里打麻将。”作为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的纪检组组长,扶志来到东岳寺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育乡风文明。

为此,东岳寺村以提升乡村文明为抓手,做了一系列工作。推动移风易俗,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约四会”组织,引导农民向上向善、重义守信、勤俭持礼。建立了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展“文明之星”、“道德之星”“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及“双星”创建活动,并将模范人物、乡贤的事迹广泛宣传,推进好人精神落地绽放。

随着乡风文明建设的开展,村里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也相继投入使用,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民间艺人蓬勃发展,村里花鼓戏演出队、乡村女子舞蹈队、农村锣鼓队经常开展活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不仅上了网,还吸引城里游人慕名而来,又为村里强势赚了一波“流量”。

如今,东岳寺村有省级花鼓戏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8名,演出团体18家,演员220人,每年演出千余场次,演出活动遍布豫南地区及周边的湖北、安徽等地。

“乡风建设不仅聚拢了民心,更把民风中的精华提炼了出来。”扶志说,在东岳寺村,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一个既有山水特色,又有古色古香、红色文化的风景区,更能看到一个民风淳朴、文化厚重的山村,这样绿水青山才能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七姓村却亲如一家,乡愁文化成基层组织振兴的引擎

无法否认的是,在光山,因为七岁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历史典故家喻户晓,互帮互助、相互扶携的民风文化深入骨髓。大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没有主动帮助别人意识的人,在光山简直可以算得上“异类”。

不同于东岳寺村后起爆发,村两委以写生文化反促民风文化建设,在泼陂河镇,有一个更特别的村落——孙楼村,村民由7个姓氏组成。据村里老人讲,这里原本没有村落,因逃荒而来的7户讨饭人家聚集筑灶做饭,大家互帮互助,又得到周边村民的庇护和扶持,遂萌发在此定居的念头,后才逐渐形成一个杂姓村民组。

就是这样一个杂姓村落,现如今七个姓氏却亲如一家。“过去的孙楼人,家住寒舍,缺吃少穿,一年当中有半年需借粮渡日。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泼陂河镇党委书记余效前说,日子好了,孙楼人骨子里不屈不挠拼劲和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的优良传统迅速爆发,为此,7个姓氏还共同筹资建成了光山县首个单纯由村民组筹划建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寓所。该寓所原名为“七姓楼”,因七家姓氏一家亲,周围群众亲切称之为“齐心楼”。

代楼村道路两旁美观的村舍

因为民风和睦,孙楼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村组主持房屋集约联建,节约了30多亩土地,通过复垦,全部种上小麦等农作物,新修的池塘鱼肥水美,集体合股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每年每户通过集体收益可增收5000元。孙楼的美丽乡村建设还注重生态保护,无论是栽种花木还是整修坑塘道路均坚持生态优先,保留农村原始风貌,不过度硬化、不搞高大上的形象工程。

“吸引这些外出务工的孙楼人返乡的,不仅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因为和睦的民风。这种乡愁文化,对我们村一级的组织振兴来说,那就是如虎添翼。”余效前说。

乡愁文化带动组织振兴的另一个样板,是光山县十里镇代楼村。

出生于1986年的裴鑫,是土生土长的代楼村人。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光会干,不会说。的确,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裴鑫三句话不离“干”字,“带头干”就是了。

三年前,返乡创业的裴鑫,被代楼村村民选为党支部书记。“村里一多半都是我长辈,你说你当村支书就嘴上喊喊,那能行吗?你得干,你带着大伙儿一块干。一开始做那个断壁残垣的清理修复工作,大夏天我就带着队伍,撅着屁股在太阳底下干,一天一个点儿,干不完不回家。”从裴鑫黝黑的脸上,仿佛能看到那个夏天烈日灼肤的场景。村民们被这个年轻后生的踏实精神给感动坏了,主动参与到村容整治、厕所革命中去,使得如今的代楼村,家家都有水冲厕,户户都能联上网。上网干啥?电视联网丰富娱乐生活,村民上网学习新技术、获取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呗。”裴鑫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