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强调,“放管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增强改革韧劲,主动倾听市场主体和群众呼声,敢为人先,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筑牢法治保障的基石,不断把“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人民日报 6月14日)
减政放权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关键,从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发布以来,减政放权放管结合就成为了我国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头戏”,随着改革的深入,“放管服”改革也随之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前期的大量工作已经出现成效,此刻的关键则在于既要真正的“放得下”又要“拿得起”。
靠政策强制“放权”,有可能像弹簧,压力一消失就会弹,啥时候像拧螺丝一样,既能拧入又不回弹,就真正“放下”了。减政放权是一场深刻的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削弱手中的权利,削减自身利益,要真正“放下”实属不易。减政放权多年,成效显著,但是反弹与变相反弹的也不少,变着法子搞审批,变着方式搞收费,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如今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不容许再搞变通、打擦边球,要真正强化责任担当与行动自觉,一方面要做到思想上的“放得下”,提高认识,弄清形势,摒弃私利思想,另一方面要在行动上“放得下”,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创新发展方式,保持上下行动一致。
减政放权服务要跟上。如果仅仅是“放权”,各类清单很快出现,放权任务很快达成,但基于社会复杂性、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压力,说不定放权后就乱了。一方面权利是放下了,而另一方面需要拿起的是管理与服务就,减政放权是释放市场活力,释放改革红利,而管理与服务则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权利下放了并不是责任就消失了,而是职能的转变,将更多的行政职能转变为了服务职能,放下审批权就得拿起管理权、服务权。
政府转变职能,放、管、服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级各部门应该强化责任意识,真正做到“放得下”与“拿得起”,为做到“五个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