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给扶贫资金加上一把“防盗锁”
来源: | 2017-06-14 13:23:08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该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酉水中游、武陵山脉中部。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该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正式提出“精准扶贫”。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扶贫专项资金用于推动湘西扶贫攻坚。然而,有一些人把这当成了牟取私利的“好机会”。(《检察日报》,6月14日)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如火如荼开展,扶贫资金、惠民政策等源源不断地向基层贫困地区倾斜,空前的力度、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给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然而近来扶贫领域腐败案件频发,扶贫资金更是屡屡沦为众人争抢的“唐僧肉”,心痛之余也着实值得我们深思。

从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开发局原局长妥开祥虚报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扶贫办、区财政局、赣榆农商银行联手上演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再到近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审计局原副局长黄大健利用职务便利骗取扶贫资金……扶贫领域“丑闻”不断,干部贪污、挪用、冒领扶贫专项资金“闹剧”不停,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如何才能给扶贫资金加上一把“防盗锁”等一系列问题就成为了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亟待面对和破解的重点课题。

扶贫领域腐败案件频发,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在面对诱惑时把持不住,不能坚守思想防线,导致管不住自己的手和嘴,最终被逐步腐蚀掉,将自己一步一步推向深渊;另一方面,与权力相匹配的约束体制不够完善,给了一些思想松动之人可乘之机。同时扶贫资金、扶贫政策、扶贫项目宣传不到位,执行不公开、管理不给力,给经办人留下了可操作的“灰色地带”,也是导致扶贫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要破解扶贫领域高发的腐败率,就需要对症下药,一方面要从干部思想教育入手,加强廉政、法制教育,从思想上提高对腐败的“抵抗力”,在面对诱惑时能够明辨是非、分清黑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审计、监管力度,公开重点环节信息,接受群众监督,从严从重从速处罚敢于向扶贫资金伸手的腐败分子,给扶贫资金加上一把“防盗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