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群众做“亲儿子”,别去“坑爹”
来源: | 2017-05-23 14:59:35

近日,在脱贫工作省际交叉考核中,中部某县上演了一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为应付检查,避免“露馅儿”,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演技”再好也难让百姓接受,“假儿子”一句虚伪的“妈”,叫得老太太变了脸,气得小姑娘撇开了头,不仅被抓个现行丢了脸,更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那份真心。(5月22日新华网)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但“演技”再好,那一声“妈”’叫的再饱含深情,群众也不会接受这个弄虚作假的“假儿子”。50年前焦裕禄那句“我是您的儿子”有多让人感动,50年后这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装儿子”式造假就有多让人恶心。话虽然都一样,但语言背后的真情实意却是天差地别。

在扶贫作风上,“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地”;在扶贫方式上,热衷“走读式”“挂名式”帮扶;在扶贫效能上,要么“拖延病”要么“急躁症”……结果就是“垒大户”“造盆景”,或者“巧算盘”“数字脱贫”。这些问题,不仅民众看在眼里,制度设计也是记在心上。在扶贫攻坚的当下,还能如此明目张胆的造假,让人瞠目结舌之余,也有些疑惑不解。这场“戏”演砸了,是因为遇到个不愿弄虚作假的“妈”。但如果真找来个能飙戏的“群众演员”,在现场来了一出“假妈假儿子大搞假把式”的戏码,这次检查是不是就能蒙混过关了?此外,在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来应付检查是造假造出了“创意”,那么在日常的扶贫工作中是不是还存在更多的不那么有“创意”的造假手段?更重要的是,在精准扶贫备受关注的背景下,这场闹剧到底是“演”给谁看的?

扶贫的根本是在帮助贫困人群找到“造血”的方法,无论是采取资金帮扶还是培训技能或是解决就业等方式,都是要注重充分带动起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己找到挣钱致富的方法。带动起这种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扶贫考核的标准也应该是动态的,考核标准应该是重心下移的,更多的应该是考核扶贫政策是否是契合扶持的对象的自身发展意愿、特长技能;是否在营造好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的情况为其推荐适合其家庭发展的一些致富方式方法的。只有释放贫困户谋求更好生活的强大意愿,才能在扶贫的道路上走出一条“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缤纷之路。

如今扶贫工作沦为笑柄,也警示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细化标准,更要对扶贫不力、弄虚作假的干部追究责任。因此,官员与其到百姓家中“装儿子”,不如去做百姓的“亲儿子”。把那些贫困百姓当自己的父母,经常到老百姓家中去听听他们想什么,有什么困难,拿出“洪荒之力”来帮助百姓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官员只有经常到农民家中嘘寒问暧;只有脱下皮鞋、挽起裤脚,放下官架子躬耕于农事,去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才能真正做到察民颜、观民色、恤民意、慰民心,不再残忍地把罪恶的手一次次地伸向本不富裕的农村、农民,不再在低保金等上面雁过拔毛,不再去“坑爹”其实,人民群众是最有感情的,你对他好,他会百倍地感恩。官员如果能把老百姓当成自己的“父母”,百姓就会把官员当成自己的“亲儿子”,就会把官员当自己的“心头肉”。由此看出,做农民的“儿子”也不是谁都能当的,如果没有真心为民众服务的心,那就别去假装做农民的“儿子”,去丢人现眼,去“坑爹”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