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福建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施精准监督,通过开展扶贫领域“最后一公里”专项督查、组织入户访查、实施重点问题线索督办以及“一案双查”等方式,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纪律保障。(5月11日人民网)
巡视巡察作为党内监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直在不停的改进和创新。从十大首轮巡视推出“三个不固定”,到利于精准发现,定点突破的专项巡视再到具有“回马枪”之称的“回头看”和“机动式巡视”。巡视巡察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巡视的针对性、有效性也明显提高,监督效果也大幅提升,成为发现和推动解决问题的“尖兵”,助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巡视巡察在党内监督上取得了很好的“战绩”,那能否复制到关乎民生且复杂多变的“精准扶贫”上呢?然而,近日福建省就给出了一个“能”的确切答案。福建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施精准监督,通过开展扶贫领域“最后一公里”专项督查、组织入户访查、实施重点问题线索督办以及“一案双查”等方式,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为“精准扶贫”安上了“移动探头”。虽然没有明确的说用哪种方式,但巡视巡察从党内监督到精准扶贫福建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古有“开仓赈粮“,今有“精准扶贫”,救济的方式变了,但截取“救济资金”的心任然存在。有一些干部或多或少存在侥幸心理作出“雁过拔毛”式的腐败。诸如,“中央的政策都特别好,可有时落实到基层咋就走了样?”的苦水就是最好的的佐证。前期的“精准扶贫”如同“开仓赈粮“一样,哪里反映强烈就在哪里扶贫,而监管更是哪里问题突出就到哪里监管。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的精准扶贫,常常被“有心”之人瓜分蚕食。
精准扶贫受众是群众,但扶贫对象的选取却不是群众。如果扶贫工作各项流程不严谨、科学,就会出现“手榴弹炸跳蚤”式扶贫、“裙带扶贫”、“亲朋扶贫”等“搂草打兔子、雨过地皮湿”的现象。贫困群众不能精准识别,扶贫监督又限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政策能“不走样”?、扶贫资金能“不错位”?因此,精准扶贫工作要防微杜渐,做到早监督、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除自身监管外,更需上级出其不意的“移动探头”。
“机动式”专项巡视,以更加机动灵活,让人摸不着规律,就能做到闻风而动,出其不意,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上一级纪委统一组织领导,下一级纪委交换场地不定时、不定人、不定对象到其他地方对精准扶贫进行项监督检查;再如,除了常规精准扶贫工作检查外,可以来个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让心存侥幸者的感到震慑常在。通过“移动探头”,一方面切实督促落实扶贫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新的问题线索深入了解,形成更大威慑力,可谓“一箭双雕”。
精准扶贫是关乎民生的大事。精准扶贫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扶贫”这个刀刃上,绝不能容忍半点腐败染指。 “机动式”专项巡视指向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可以充分发挥“短平快”特点,既能保障“精准扶贫”顺利落到实处,又能让腐败分子胆战心惊,无处遁形。因此,“精准扶贫”需要“移动探头”,更需出其不意的“移动探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