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财富观:零记账的你可能丢掉了重要的财富能力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2019-10-30 09:21:51

很多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印象:小时候,家里都有一本神秘的记账簿,每天晚上,父母把一天的家庭消费记录下来,到了月末,还会拿出老算盘拨弄一番,算出一个月家庭的总支出与总收入,每年年底,更有家庭盘点一年财富增长的时刻。一本泛黄的老账簿,不仅记录了家庭经济生活的变迁,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微观印刻,比如,当年几角钱一支的冰棍,与现在十几元、几十元一桶的冰激凌,就生动地展示了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

记账的习惯,量入为出的心态,承载着中国人最朴素的财富观。互联网技术革命以来,计算机与智能设备替代了记账簿和算盘,手机上的记账App日益丰富,不过,保持记账习惯的年轻人似乎变少了。2017年有数据显示,受调查的年轻人每月平均记账次数约为41笔,即每天有意识的记账仅有1次多,事实上,“零记账”更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表面上,大家都不否认记账的意义,也会在兴致高涨时记上几笔,但“有一搭没一搭”的记账并不能发挥作用。更多时候,只有当信用卡、消费信贷还款提醒来临时,年轻消费者才惊觉过去一个月的支出——月初工资刚刚发放,放在账户上还没有焐热,就要归还各类账单。

收入水平的上升,物质生活的丰富,让城市里的年轻人远离了饥饿与贫寒的记忆,不再有靠“精打细算”生活来维持温饱的客观必要。然而,无需锱铢必较地随身带笔在小本本上记账,并不意味着记账意识作为一种财富能力不再重要。

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曾提出,现代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形成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记账意识正是上述财富能力的具体表现,只有清醒地认知自己每一笔消费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从消费中获得满足,在理性中培养控制消费的能力,进而积累属于自己的财富。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社会舆论对年轻人的影响,以及青年社群的内部互动,往往更强调创造财富的一面。人们乐观地相信:只要保持赚钱的能力,“月光”并不值得担忧。然而,正确财富观的维度应当是双向的,既包括对创富能力的自信,也包括对财富积累的慎重。

正确财富观的形成,依赖于教育和引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观教育要从传统的克服贫穷,逐步转变为与富足共处的能力。一些父母因为创造了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自信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切保障,却忽视了对下一代财富观的培养。单方面的“富养”,使一些年轻人缺乏财富意识,欠缺金钱多寡的概念,习惯于得到,把享受和消费视为理所当然。

财富观往往与风险意识相伴相生。不管对于哪个年龄阶段的人,健康与安全只是相对的,而风险是绝对的。在身体健康问题上,90后罹患重大疾病的消息令人叹息;就职业稳定而言,现代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离开了上家却不一定能即刻找到下家。不要认为这些风险很遥远,当风险真正降临,良好的财富观让人们葆有底气。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更需要恰当的方法。在移动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智能手机已成为主要的消费工具,通过手机记账也是年轻消费者最自然的选择。从耻于谈论金钱和财富的刻板思维中走出来,大胆追求财富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追求财富的正确方法,并不是片面以金钱衡量个人的价值,而是真正掌握与财富相处的能力。

当代年轻人不乏“成功”的机会。互联网新兴青年有创意,有魄力,也有奋斗的拼劲儿。一个突发奇想的点子,也许就能获得投资与用户增长,转化为真实的创富能力。但是,当也许是父辈积累了一辈子也得不到的财富“从天而降”时,更要保持一份冷静与清醒。一些创业青年取得初步成功后大手大脚,忽视投资者与用户利益,沉浸在一夜成名的造富神话中。很多创业失败,常常可以归咎于在财富面前迷失自我。

坚持理性消费,平衡财富的创造和积累,对于许多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是亟待补充的财富课。“月光”未必是错误,错误的是没能形成对未来的准确预期。只有合理支配财富、培养风险意识,才能获得驾驭财富的能力,为个人的发展和成长铺设稳定轨道。(王钟的)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