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北京某商场内的皮尔·卡丹专卖店。图/视觉中国
2001年,皮尔·卡丹发现未经他授权的皮尔·卡丹服装。图/视觉中国
皮尔·卡丹等国际知名品牌服装参展江苏省服装节交易会。图/视觉中国
“皮尔·卡丹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爱马仕”,父辈回忆道。在改革开放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皮尔·卡丹几乎是国民心中无可替代的第一奢侈品牌。
改革开放初,一位年近60岁的意大利设计师,依靠自己的品牌,彻底颠覆了夏穿灰短袖、冬穿军大衣的国民对于时尚的认知。这个第一次胆敢走近沉睡的雄狮并捋清其鬃毛的品牌,就是皮尔·卡丹。
然而,随着国民购买力不断提高,国际奢侈品牌“逐鹿中原”,皮尔·卡丹在这场混战中走下了神坛。在出售产品授权、引进11家代理商等一系列操作后,皮尔·卡丹在国民心中几乎与二线国产品牌无异,而产品质量被爆不合格、伪造者层出不穷,也为品牌蒙上了一层阴影。2017年起,皮尔·卡丹又使出量体裁衣等新招,但能否救活这一品牌,仍有待观察。
八九十年代的“爱马仕”
“买到皮尔·卡丹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牌子连包装塑料袋都很时髦漂亮。”现年57岁的林朝晖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购入皮尔·卡丹时的场景,那时的皮尔·卡丹仿佛与回忆一同被蒙上了一层滤镜。
那是1994年的桂林,水泥路边多是青瓦白墙的低矮楼房,两节式加长公交车缓缓开过,自行车铃叮当作响。随着国际奢侈品牌开始抢滩中国,一家名为永得利的中高档品牌商店在略显清贫的桂林市中心开了张。皮尔·卡丹、金利来……踏入两层的永得利商店后,中高档品牌琳琅满目,而林朝晖则选择了当时最为大牌的皮尔·卡丹。在花费近600元购入一件皮尔·卡丹羊绒衫后,统一着装的服务员用品牌专用塑料袋包装好递给他。
大学毕业后的林朝晖留在桂林一家国营旅行社当导游,与皮尔·卡丹的十余年“交情”也由此开始。
1989年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林朝晖的领导,一位旅行社副总经理从国外出差回来后穿了一套皮尔·卡丹西装到单位上班,不一会就被大伙团团围住,询问西装的质地与价钱。
“我们以前没想过西装的质地可以这么精良、服帖”,林朝晖回忆,自己在领导和外国游客的闲谈中才知道,皮尔·卡丹是国外奢侈品牌,“那时候一套2000元的皮尔·卡丹西装,在我们的心里,就相当于现在的爱马仕”。
相比之下,上世纪90年代的桂林,非旅游业国企和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普遍在300元左右,重点幼儿园学费150元/月,在桂林友谊商店购买一套上海名牌西装130元,桂林米粉一碗1元。
不过,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导游,林朝晖和同事的月薪是国企员工的五到十倍左右。德语专业毕业的林朝晖当时负责带境外旅行团: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这些境外游客都会给导游不少小费,算上汇率,90年代初,林朝晖和同事们每个月月薪能达到两三千元。
在先后购入进口日产轿车和“大哥大”之后,自1994年起,林朝晖陆续购入皮尔·卡丹的西装、短袖、皮带甚至内衣内裤,成为了皮尔·卡丹多年的忠实顾客。
如今,林朝晖对于皮尔·卡丹的推崇早已随着品牌光环的消散而趋于理性,不过,这个曾经的奢侈品牌换了一种更为“亲民”的形式静静地躺在衣柜中:每到南方湿冷冬季,林朝晖还是会买一些皮尔·卡丹的保暖内衣和厚袜子,“买了二十多年了,这个牌子就像老朋友,总归有感情”。
借时装秀展销会打开中国市场
皮尔·卡丹,一个由迪奥前任西服部负责人创造的高档西装品牌,为何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林朝晖等中国普通老百姓心中的知名度会远远超过迪奥?
实际上,也与皮尔·卡丹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