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配送一两百条鱼,1500斤蔬菜,跑十多个小区,每天睡眠不过两三个小时……在徐汇区田林社区,远近闻名的爱心卖鱼郎杨晓月就这样日夜不停地奔忙着,为那些处于闭环管理小区的居民配送新鲜蔬菜。
青菜每斤0.7元,蚕豆2.5元,萝卜1元……在社区志愿者帮助下,这些蔬菜被贴心地分成小包装。比如,一包平价蔬菜套餐基本上都是10至20元,包含3至6个蔬菜品种,套餐净重在6至15斤之间。
配送,还是杨晓月每天满满当当的工作日程中相对简单的一个环节,更辛苦的则是进货。
为了确保居民们吃到时鲜蔬菜,每天天还没亮,他就要去相关蔬菜批发市场进货,最远的还要赶去金山区的蔬菜大棚直接进货。
清晨采摘,当天就送到社区门口,“让大家吃新鲜点,吃好点,这样大家心定了,即便封控也不慌。”杨晓月的初衷就是这么简单。
还有一个困难,也是他入行这么多年头一回遇上——微信群不够用了!
此前,他手机里有个数百人的老客户群,谁有需求,他总是第一时间回复。
但这些天,随着全市持续开展切块式、网格化筛查,越来越多的居民抛来需求,“晓月,能不能也帮我们送点菜”。从不拒绝别人的卖鱼郎,发动起全家一起忙活起来。
最初,他在前方送菜,家人就在后方帮忙整理。哪个小区,谁需要什么菜,多少分量,统统写在小小一纸姓名贴上,然后分类包装,按户配送。后来工作量实在太大,多个居民区的志愿者纷纷加入进来,帮忙梳理需求信息,在电脑上排订单;同时,也主动揽起分装蔬菜的任务,挨家挨户送上门,为杨晓月及其家人减负。
最困难的几天,杨晓月自己住的社区进入封闭管理,为了不影响社区筛查工作,也不给大家添麻烦,他和哥哥就干脆和衣而睡,蜷缩在每天送菜的小小面包车里。不管自己再难,十多天来,送菜的事儿一天都没耽搁过。
菜每天按时送达,至于大家怎么付钱,该付多少,他是怎么都算不过来了。有不少老年居民不会使用微信转账,他也让志愿者们递话去安慰:“不急不急,以后再说。”
“特殊时期,能为大家多做一点很应该。等疫情过去,我在鱼摊上等着大家再来。”
不只是卖鱼郎,关键时刻,更多“菜场人”纷纷站出来,披上志愿者马甲,成为社区的“逆行者”。
以管理田林地区宜山菜场的上海铭言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为例,由党员、优秀经营户、员工组成应急队伍,下属菜市场多位经理及员工纷纷当起了“外卖小哥”,主动为封控小区居民提供代购和送菜服务。一些经营户也主动为封控小区设置临时保供点,连日来共为辖区近2万居民提供每天1万斤、近20个品种的蔬菜,尽最大可能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本报记者 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