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杭州要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 怎么建?
来源:每日商报 | 2021-11-30 10:00:32

和睦社区流动助浴车

养老问题,可小可大,是家事,也是国事。上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公布了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名单,杭州市有9个社区获此殊荣。

自去年12月全国开展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以来,杭州围绕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提升为老年人服务质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科技化水平以及管理保障等六个方面,推进创建工作,目前已在全市建成“杭州市老年友好型社区”50个。

截至2020年底,杭州60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到188.29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11.02万),大约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退休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变差,生活能力减弱,社交范围变窄,不仅是老年人自身不得不面临的困境,也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应对的问题。加快“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老年友好型社区”怎么建,如何避免“浮于表面”“千篇一律”,杭州的示范性社区正用自己的实践给出答案。

从全市首家老年食堂到首个孝心车位 在创新中解决为老服务“痛点”

从最初的50多平方米到如今的220多平方米;从原来的“每天一顿午饭”到如今的“一日三餐”;从原来“有地方吃”到如今“有营养地吃”,18年来,翠苑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社区老年食堂的点滴变化中,就能见其一斑。

作为杭州市第一家社区老年食堂,2003年在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社区落成后不断升级,到去年已实现“3.0版”进阶,不仅食堂面积扩大了,还通过公开路演招标的形式,让居民代表投票选择自己信赖的食堂运营方。

着力解决“吃”的问题,只是翠苑一区用心为老年人办实事的一个侧面。去年11月,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的孝心车位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点赞,也让这项为老便民举措意外在全国“走红”。早在2017年,为了解决老小区停车难、老年居民多的实际情况,翠苑一区在杭州首创推出“孝心车位”,2019年,该举措又在杭州主城区推广。天蓝色为底,附有专属图案。四年过去了,从最初尝试的18个,再到现如今的30个,随着孝心车位逐渐增多,子女回家探亲“停车难”问题也慢慢化解。

“之前我女儿开车回家来,有的时候小区里绕好几圈都找不到车位,好几次都是放下东西就走了,现在提前跟社区约好停车时间,周末她开车过来直接能停进孝心车位,很方便的,省时省力。”翠苑一区居民张阿姨表示,孝心车位可以免费停车5.5小时,已经足够让女儿为两老做一顿可口的饭菜或陪他们看几集电视剧、唠唠家常。

“敬老爱老的风气在翠苑一区已蔚然成风,像前两天大降温,社区居民就早早准备好了手工编织的毛线帽和毛线袜,送给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凛凛寒风中让他们倍感温暖。”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服务不是目的,鼓励孝心孝行、提倡孝德之风的美好风尚才是它最好的使命。

口袋小公园、口袋小活动

社区“微改造”为老人营造舒适新环境

作为新中国首批成立居民委员会的地方,上城区南宋御街旁的清波街道柳翠井巷社区文化底蕴深厚,老杭州人众多。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35%以上,“重度老龄化”的现状对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心老城区老旧小区用地紧张,寸土寸金,为了用好每一处空间,柳翠井巷社区努力深挖自身资源,千方百计为增加各种为老服务设施“腾地儿”。

将单元楼下的小空地改造成“口袋公园”,方便三五老人坐下聊聊天;筹建社区老年人“温馨照料中心”,升级老年食堂、老年理发室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建成总面积约900平方米“五位一体”的为老服务综合中心,涵盖就餐服务、日间照料、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重服务功能……柳翠井巷社区书记何颖表示,社区通过一系列“见缝插针”的微改造,在有限的条件和空间中尽可能为老年人构建便利宜居的生活环境。

社区还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提升专业技术、增加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方式,以失智老人照护、失智老人的早期干预与筛查、智能终端呼叫救助、定期检查水电线路安全、家电维修等一系列服务为抓手,为老服务“增能”,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新模式。

与此同时,社区以培育新型邻里关系为切入点,集中力量提升文化养老软服务。一方面,社区牵头推进邻里护老工程,建立了“睦邻自治会”“老墙门邻居节”“金手指”等一批睦邻结对、邻里自治载体,以此来听取居民养老意见、收集“金点子”,将居民最迫切的养老诉求融入基层治理;另一方面,社区设计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家门口“口袋小活动”,如单元楼下的露天电影、茶话会等等,让各年龄段都能参与到老年活动当中;此外,社区还联结共建资源,吸纳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联动参与养老护老计划,不断营造和谐美好的全民为老服务新环境。

硬件升级+服务提质

和睦社区加速迈入老年“友好时代”

家里出门不过几百米,就能来到和睦剧院,观影体验媲美商业大影院;往回走几步,便能在和睦公园散步、锻炼,如果喜欢绿植环绕,转个弯就能看到街心小花园,这是社区老年群体中最具人气的景点;走进社区的阳光老人家活动中心,不仅能读书、看报、对弈,还能参加内容丰富的老年课堂,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到智能手机、摄影摄像……只要老人想学,期待的课程总能出现。

天气寒冷洗澡不便,“流动助浴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购买护理、保洁等服务,不用花钱,政府发放的“重阳分”就能直接抵扣……现下,这已成为了拱墅区和睦街道和睦社区老人的生活日常。

和睦社区常住居民9700多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约占户籍人口数的38%,其中近半是70周岁以上老人,这部分老人中又有一半是空巢、独居老人。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现状,和睦社区自2018年起,在原有全省首批五星级养老中心、全市首家微养老机构的基础上,全方位提升打造“阳光老人家”之和睦样板——“颐乐和睦”养老服务综合街区,构建医养护、文教娱、吃住行一街式养老生活圈。

和睦社区党委副书记、三方办主任何舟告诉记者,近年来,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和睦社区更是着力于对社区内老人的居住环境进行全方位适老化改造,比如在车流量较大的主干道开辟老年人绿色通行道,楼道内安装转角椅、爬楼机,积极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建设等。

除了改造公共“大环境”,还从居家的“小问题”入手,提升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社区借助“黑科技”,对有需求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安装助浴设备、智能远传水表、智慧化家庭养老照护床位……通过智慧平台实时监测老人日常状态,如果出现意外,平台会自动报警,社区工作人员会及时响应并联系老人家属。

“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除了硬件改造,更需要发展软性服务,培养养老服务氛围,让老年人在社区生活时真正感受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何舟表示,和睦社区还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通过购买服务、引进合作、本土培育三管齐下,逐步形成政府、社会组织、服务对象三方联动、三方受益的工作格局,积极引导和组织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实现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杭州版养老方案已逐渐清晰

杭州市经过多年探索,以翠苑一区、柳翠井巷、和睦等社区为代表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在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先试先行,不断推出各种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营造了浓厚兼具杭州特色的敬老爱老助老氛围。

本月24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持续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城市评选。

“根据国家和省卫健委(老龄办)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今年,杭州建立了由市卫健委、市委宣传部、市建委等12个部门参加的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主要部门相关负责人作为市‘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评审专家,其中,城镇社区有40项创建标准,农村社区有30项创建标准。”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相关人士表示,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350个“杭州市老年友好型社区”,争取创建50个以上“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全市城乡将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新时代的居家养老对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全方位满足老年人求知求学欲望、注重开展线下教学,真正落实‘家庭医生’医疗保健服务等,都是这项创建工作的关键和重点。”浙江省社科院智库首席专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会长杨建华表示,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怎样才算“友好”,老年居民才是“评判官”。(商报记者 徐文强 王然 苗露 通讯员 冯晨晨 金婷 何颖 蔡黎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