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张园:以一点一滴变化 见人见事见精神
来源:文汇报 | 2021-07-09 10:42:13

走进风貌保护建筑群,阅读百年历史;漫步弄堂,品味海派城厢文化;踏入实景还原的“灶披间”,感叹民生改善之巨变……自2018年启动保护性征收,2020年完成搬迁实现围合保护,近日张园打开大门,“百年张园城市更新主题展”正式揭幕,为期三个月展期里,市民将有机会走进这里,亲自触摸感受这片沪上标志性石库门建筑群,感受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生动探索和实现路径,感知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

张园,上海首个保护性征收的城市更新项目,这里的故事丰富多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传播地,是上海城市变迁的缩影地,也是上海里弄城厢生活的体验地,更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展示地。未来,张园将以“宜业、宜居、宜乐、宜游”为理念实现城市更新,建成集商、旅、文为一体的城市级地标性区域。

曾在张园居住生活十余年的丁先生,专程回来观展,这儿布置的马桶、躺椅、水斗、煤球炉等,唤起了他的记忆。他动情地说,张园的变迁,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哪个阶段,都想方设法让居民的生活再舒服一点、再方便一点”。

以一点一滴变化,见人见事见精神

张园位于静安区南部,北至南京西路、东至石门一路、西至丰盛里、南至威海路,是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的核心区域。1882年,无锡富商张叔和购地后建设了私家园林,取名“张氏味莼园”,曾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国内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均在此登场亮相。历史上的张园也是革命志士的重要活动地,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都曾在此发表演说。

1921年起,这里被划分为28个地块陆续出售,由28家业主分别设计建造,形成了现存最完整、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

新中国成立后,张园内房屋大部分为公有住房。征收前这儿共居住了一千余户居民,房屋超负荷使用严重,人户分离近50%,尚有500余户居民使用手拎马桶。2018年10月,这里启动保护性征收,至2020年11月23日,最后一户居民签约完毕。

张园成片石库门里弄的变化,折射出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城市建设的持续进展,以一件件民生实事,用一点一滴变化,见人见事见精神。

搭建样板间,实景回顾“厨房革命”“一平方米马桶改造”

此次主题展设置建党百年、民生变迁、城市更新3个板块,呈现百年张园的历史变迁与全新征程。大量书刊、折页造型的装置将市民引入“时光长廊”,走近可以阅读的百年建筑。

弄堂、石库门,浓缩着上海市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元素。此次展览通过真实道具、展陈布置,原汁原味地还原上海城厢居民生活。比如,早期张园最高建筑“安恺第”如今不复存在,静安置业集团通过收集到的老照片,还原制作了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建筑模型,让“历史重现”。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夺冠”篇章曾在张园取景,展览也搬出了当时的条凳、桌板、电视机等元素,复原了居民围坐在弄堂里收看女排比赛电视实况转播的场景。一条条窄弄内,门窗中嵌入LED屏,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张园内充满烟火气的海派市井生活。

借助影像资料,展览以样板间实景展示了“厨房革命”“一平方米马桶改造”、全项目修缮、美丽家园建设等不同时期张园民生改善的场景及成效。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体验了解上海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不懈努力。

科学进行保护性改造,传承海派文脉

当下,静安区正遵循“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张园进行保护性改造。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时筠仑表示,改造过程中,将尽最大可能保护石库门里弄建筑文化和巷弄肌理,传承海派文脉。对所有建筑“一幢一档”建立建筑历史资料档案,详细记录建筑的设计、人文、历史等内容,存续城市文脉。同步开展石库门建筑原材料原工艺研究以及预防性保护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对张园建筑的修缮、保护、利用从科学的角度提出指导性建议。

此外,张园保护性改造将坚持传统海派文化与国际时尚文化相融合,文、商、旅联动发展,增强文化影响力和国际辐射力。

此次展览中,辅德里微缩模型展和“百年百印”展也将“走入”张园。微缩模型展选取了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前后的16个历史瞬间,呈现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创建者和守护者的命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