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的“三笔账”
采访老旧小区改造,总有一些镜头,让我们难忘:
外挂电梯开通那天,两位80多岁的老同事,乘梯而下,颤颤相拥,喜极而泣。他们腿脚不便,身居六楼,每天隔窗挥手,遥相守候多年;小区改造完成那天,在这里操碎了心、磨破了嘴的设计总监,突然感到与这个老小区难舍难分,她说:我看到,一天天的,小区在变化,这里居民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不一样了。
采访老旧小区改造,总有一些感受,令我们萦怀:
老旧小区里住着许多老人,他们为建设新中国辛勤工作,省吃俭用了一辈子。如今,配套设施完善,生活更加便利与舒适,正是社会发展对老人们晚年生活美好的回馈。
老旧小区改造,既利在当下,也着眼长远。
它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旧小区脱胎换骨的改造,升级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得了实惠。
它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支撑。老旧小区改造,算起来有三笔账。一笔是家庭的小账,支付少量费用,使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一笔是社区“理财”账,用活用好资源,升级硬件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一笔是城市和国家的发展账,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大服务设施和产品供给力度,促进居民消费,吸纳居民就业……在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中,促进产业和消费的“双升级”,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夏日时分,一篇热文在北京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内转发:“看看,今年政府计划出来了,2020年,北京将新开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80个,有你们那儿不?”
北京近三年推进了39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住宅楼3301栋,居民31.48万户,围绕“钱从哪儿来”“地从哪儿出”“居民如何沟通协调”等难题,通过多方面的探索,思路越来越宽,办法越来越多。
社会力量参与,引来“活水”解困局
老旧小区改造,最缺的就是资金。从升级“硬件”加强基础设施,到再造“软件”建立长效管理,这里既有一次性的投入,也有细水长流的花销。钱从哪来?怎么花?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330米高的国贸三期,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站在楼顶向正南放眼望去,视线会在刚刚穿过眼前的“建外SOHO”等几栋高楼大厦后,突然下沉到一片洼地,那是一片朦胧的灰色。驱车不到4公里,来到近前才发现,那些只有四五层的橘黄色楼体其实很亮眼,水泥灰的楼顶反而看不见了。
像很多老旧小区一样,始建于1978年的劲松北社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由“高”变“矮”,由“新”变“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从青年变成了老人,在社区的4199户9494名常住人口中,老年住户比率高达39.6%。没电梯、环境差、少配套、缺物业,居民盼改造,政府想改造,大家的意见非常一致。然而,到真要动手的时候,资金却成了难题。
“全部政府投,资金有限,而且如果后期管护不到位,很容易打水漂;都让企业投,意愿不强,如果找不到盈利点,就成了亏本买卖。”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工委书记杨丙章介绍,他们想到的办法是:政府让利,盘活老旧小区资源;企业微利,确保长期可持续;居民获利,先体验后购买。
想法不错,但一个巴掌拍不响。经过多次沟通,愿景集团发现了商机,与劲松街道签订战略协议。2018年7月,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开始沟通协商改造方案;2019年4月,劲松北社区一区、二区,全面启动公共空间、智能化、服务业态、社区文化四大类16小类30余项专项改造,到2019年8月正式完工,愿景集团共投入改造资金近3000万元。
“对于政府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菜单中基础类项目,由街道按程序申请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同时,我们将社区的低效房产,比方说配套用房、人防工程、闲置空间等,全部无偿交给企业,改造后进行经营。”杨丙章说,这样的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让企业通过经营有所收益,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居民生活的配套要求。
包子2元1个,馒头1.5元2个,豆腐脑3元1碗,茶叶蛋2元1个……改造后的“美好邻里食堂”,就开在劲松北社区居委会的边上,价格实惠味道不错;社区里原来200多平方米的自行车棚,一部分改造后开起了“匠心工坊”便民商店,为居民提供多种生活服务,改条裤子20元,配把普通钥匙6元,还备了多种工具免费取用;横穿小区的劲松西街两侧,引入了北京老字号食品企业“百年义利”,路西的店卖点心零食,路东卖熟食,价格合适品种齐全……
“这些房子怎么改,哪些行业能入驻,都是居民投票决定。”愿景集团城区更新事业部项目总经理韦民乐说,“我们给出的租金,低得让人想不到,目的就是要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降下来,让老旧小区的居民得实惠。”
社区居民是受益了,那企业能盈利吗?“街道给了3年的物业扶持期,将原来‘政府兜底’的资金拨付给企业,同时让企业通过提供专业的服务,引导培养居民物业缴费习惯。”杨丙章说,“让物业服务长效化,既是老旧小区改造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保证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方面。”
在劲松北社区的既有房屋中,10%是收取物业费的商品房,10%是直管公房,80%是未收取物业费的房改房。“从来没交过物业费,以前一年就交36元钱的卫生费。”68岁的潘继红说,一开始大家是有些不习惯。
“先尝后买”,满意了再说。小区出入口,24小时专人值守,一天安保巡逻3次;垃圾桶每周清洗1次,楼外道路每日清扫1次,巡视保洁两次;居民的服务需求,3分钟内受理,10分钟内上门……专业优质的服务,换来了居民的缴费意愿,潘继红说:“不缴都不好意思啦。”
“我们以直管公房价格统一了物业收费标准,多层0.43元/平方米,高层1.42元/平方米。”韦民乐表示,这个价格在北京来说,是非常便宜的。“根据先尝后买原则,从2020年初开始收费,截至6月底,劲松北社区的物业费收缴率达到了60%。”
财政补一点,居民出一点,企业挣一点。在愿景集团原来的计划上,预计要10年收回投资。“这是保守的估计,其实收回投资的时间要短一些。”韦民乐说,他们正计划在社区增加养老、托幼、健康等业态,这些都是新的增长点。“公司正在积极布局,在北京的大兴、石景山、通州等地已经启动了新项目,用的都是劲松模式。”
巧谋划精设计,“借地”借出新天地
走进西城区白云路七号院,与想象中老旧小区的局促和杂乱不一样,扑面而来的是清爽与静谧。停车有序、道路宽敞、设施齐全,西侧立着一面镌刻有老子生平资料的文化墙,透露出这个距离白云观一街之隔小区的文化底蕴。
3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副样子。仅有三栋六层住宅楼,共计24个单元382户,户均使用面积49平方米,建设年代为1988年的白云路七号院经历过一段停车难、违建多、设施老的日子。
这里靠近北京西站,与长安街相隔两个街区,处在黄金地段,七号院改造最难的是:“地”从哪里来?
向“治乱”要地,巧谋划,精设计。小区最早一批居民金大爷说:“那时候垃圾车满地跑,架空线凌乱如‘蜘蛛网’,自行车棚大过停车场,孩子只能在小区外路边玩儿。”拆除违建、小区架空线入地、地下管线改移、路边重新铺装、原有垃圾楼改造为办公楼、自行车棚改造……“空间局促,见缝插针,为了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白云路七号院的改造可以说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西城区住建委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老旧小区组组长郭华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