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沈家村:农业现代化就是 俺们离挑上“金扁担”不远了
来源:大河网 | 2020-06-09 08:08:40

沈家村村民从收割后的麦田前走过。图片均为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6月7日,沈家村村民用自动化灌溉设备浇水保墒。

6亩地平均亩产1350斤!6月6日,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村民陆镇西的麦子刚收完,在地头就被粮食经纪人拉走了。接过9000多元现金,陆镇西一直嘴角上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风吹麦飘香,收割机轰鸣着驶过金色的麦浪,唱响丰收的歌谣。种粮大户武红霞一边指挥着机手,一边和陆镇西、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等搭话。他们站在地头的一片阴凉地,这阴凉来自一棵枝干并蒂向上的大杨树,村民们为它起名“连心树”。

“总书记来的那年,这棵杨树还没分杈,转眼间这么高了。”石长锁抬头望望硕大的树冠,“连心树”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6年前。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察看高标准农田小麦时,看到连片的小麦绿浪滚滚、长势喜人非常高兴。他说:“看到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村里人一样感到很欣慰。用咱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实现粮食生产能力新突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6年间,这片农田像大杨树一样,一直在成长在提升。

掐下一个麦穗用力揉搓,一口气吹掉麦糠,饱满圆润的麦粒在陆镇西的掌心露出真容。“看,今年咱村种的这个‘面包麦’长得真不瓤,跟施有机肥有关系。”

陆镇西口中的“面包麦”,是我省近年来推广的优质强筋小麦,有机肥是为改良土壤给农户免费发放的。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这些年,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这里的小麦亩均增产150斤以上。

收割机过后,藏在麦田里的西瓜和辣椒现身,黄绿相间,分外好看。武红霞两口子种了50亩地,采用“小麦—西瓜—辣椒—玉米”间作套种模式,6月收小麦,7月卖西瓜,8月辣椒红,9月玉米熟,一年四熟,亩均收入5000—6000元。

“忙吗?”记者问。“忙是忙,不过现在种地比以前轻松。就说浇地,原来用四轮拉水,现在地头就有出水口,接上管,一刷卡就成了。”武红霞很满意。

听到这,石长锁忍不住发布一个“大新闻”:“听说过机器人浇地、无人收割机吗?咱们这儿很快就有了。县里要以咱村还有小寨村、榆林郭村为中心建设1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示范区,听说要用很多高科技呢。”

“这个示范区是高标准农田‘升级版’,正在勘测规划,下个月就要招标动工。”望着大家期盼的目光,尉氏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霞赶紧为大家“解密”。

传统的高标准农田可解决基本的灌排问题,还做不到灾年不愁、旱涝保收。张市镇这个提上日程的高效节水示范区每亩投资3000元,比以前的标准多一倍。示范区将统筹规划“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变粗放管理为集约化管理,提升地力和产出能力,促进农业逐渐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农业生产迈入“现代化”。

大田里将装上温度、水位、墒情、虫情等各种传感设备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高效融合。“到时候,浇多少水、施多少肥都不用咱们操心。而且,不管走到哪儿,用手机点一点,就能遥控喷灌、滴管、水肥一体等灌溉设施。”刘霞说。

大家伙儿听了惊叹不已,34岁的沈文政跃跃欲试,谋划着要扩大流转面积。2015年,他就带头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拥有50多台(套)大型农机,流转土地400多亩。他激动地说:“有了这个示范区,以后不用出门找活干,在自家门口就可以纵横驰骋了。”

不远处,总书记考察时嘱托的“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24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总书记说,农业现代化就是‘金扁担’,俺们离挑上‘金扁担’不远了。有了金扁担,也能挑更重的担子了。”石长锁脸上笑开了花。(本报记者周岩森陈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