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袁隆平:信息量有如“超级稻” “高产”没有尽头
来源:环球网 | 2019-07-09 09:20:29

即使早已超过退休年龄,即使即将迎来90岁高龄,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依然坚持到办公室“上班”。自从2015年卸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职务后,他现在的身份是该中心研究员,继续指导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

谦虚:英文致辞引发网友点赞 袁老却称是“破碎英语”

不久前,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袁隆平:亲爱的非洲朋友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们来到长沙参加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我是杂交水稻研发人袁隆平。我很荣幸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研究发展杂交水稻,去克服粮食短缺问题,也相信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达成目标。

这段并不流利的英文致辞,上传到网络后迅速被广泛传播,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不少人表示,“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记者:您在网上用英文来致辞的那一段,很多人都竖大拇指。

袁隆平:我的英文就是破碎的英语,英文讲的就是破碎的英语。

记者:为什么您要用英文?其实中文也是可以的,在这样的研讨会的致辞上。

袁隆平:如果没有外宾就用中文,有很多外国人的时候做报告用英文好一点,免得他们去翻译。

点赞: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

引来更多点赞的,是在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努力下,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目前已经刷新到了10.8吨。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代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出承诺,每年派出青年科学家前往非洲相关国家,从事杂交水稻的科研、推广、普及工作,继续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和水稻,提高粮食产量。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袁隆平:全球有1亿6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8千万公顷,按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2吨,可以增产1亿6千万吨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这是我的梦想。有一个国家叫利比里亚,大米完全靠进口,国家不大,但是每年进口大米是2亿美元。

记者: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重的负担。

袁隆平:那是很重的负担,不吃其他的,他们的主食是玉米和木薯。

记者:木薯?

袁隆平:他们吃大米是打牙祭。我们办培训班他们很高兴说:“我天天打牙祭,天天吃大米。”

逐梦:“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败育稻开始,袁隆平引领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因为在这个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对于这位和杂交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来说,除了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记者:这两个梦想,您觉得您离哪个梦想更近一点?

袁隆平:两个梦想我们都在追逐,第一个禾下乘凉梦,我们超级稻不断向高产冲刺。

记者:现在达到多高产?

袁隆平:最高达到每公顷18吨。

记者:已经到1200公斤了?

袁隆平:已经到了。

记者:这其实已经实现您之前那个目标了?

袁隆平:目标越来越接近。

记者:您希望它能高产到什么份上?

袁隆平:到20吨。

记者:20吨,又提高了,这个高度好像是没有尽头的?

袁隆平:这个是没有尽头的。不封顶,不封顶。

纠正:中国的粮食是不够吃的

袁隆平多次讲过,对于杂交水稻的梦想,源于他对饥饿的记忆。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袁隆平: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是粮食的重要性。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我都亲眼见过。大家都没有饭吃,叫花子过去讨饭,饭都没有,你讨谁?

记者: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不可能了。但是有缺粮的情况,不可能饿到那个程度。

记者:可是好多人都说咱们中国不缺粮食,粮食够吃了。

袁隆平:没有,中国差不多14亿人口,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要进口的,要进口一部分。我举个例子:大豆也是不够吃,我们中国人吃豆腐,每年进口大豆七八千万吨。

记者:您看到这个数字什么感觉?

袁隆平:现在国家还有钱买粮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这个是问题,是大问题。

忧心:农业成了“妇老农业” 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待提高

因为常年研究水稻,袁隆平关心农业,关心农民。但是,他发现,当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这是让他感到忧心的一件事。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袁隆平:现在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与粮价有关系,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涨其他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但是粮价跌不得,一跌谷贱伤农,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又有问题,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政协的时候我提了一个提案,国家要保持粮食丰收又不让粮价上涨怎么办?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收购农民粮食,以平价供应市场,这样子粮价不涨,通货不膨胀,国家可以补助农民,让农民有积极性。农民不种粮食就麻烦,问题很大,我总是很担忧的。

记者:担忧什么呢?

袁隆平:用工。我们的农民现在青壮年很少去搞农业,都是老年人、妇女,叫作“妇老农业”,妇女和老年人,年轻人都不搞农业去了。

记者: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袁隆平:最需要的是好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政府现在是在提供惠农政策,中央的政策下面执不执行是个问题,有些不执行,是不是变成口号了。光有好种子没好政策不行,光有好政策没好种子也不行,对吧?

目标:用拓荒人的精神做海水稻 在8年里推广1亿亩

从2012年开始,海水稻的研究成为袁隆平工作的重点。所谓“海水稻”,学术上称作 “耐盐碱水稻”,上世纪三十年代,国际上已开始研究。袁隆平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他把海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称为拓荒人精神。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记者:您为什么要用拓荒人的精神来做这个海水稻?

袁隆平:因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工程。我们国家耕地面积少,现在的耕田只有18亿亩。但是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其中能够种水稻的、有水淹的盐碱地将近2亿亩。如果海水稻研究成功了,给国家至少增加1亿亩耕地,按最低产量算亩产300公斤,1亿亩就是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多养活1亿人口。我们尽力地冲刺,我们今年有七八个点,每个点少则几亩地,多则百亩片,在做试点。去年点少一点,面积小一点。去年的面积是每个点几亩地,几亩地。

记者:为什么要这么少?

袁隆平:没有种子。新品种出来之后,不可能有那么多,过去老品种抗盐碱的有,产量都不高。国外都在搞海水稻,他们为什么产量那么低?都是常规稻而且品种不行,我们一上去就是杂交稻,六百多公斤。

2018年5月,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正式启动“中华拓荒计划”,在我国五大类主要类型盐碱地和延安南泥湾次生盐碱地同时进行海水稻插秧。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开辟了向大漠要耕地的试验田。按照袁隆平设定的目标,要在8年时间里推广1亿亩海水稻。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记者:您说八年您想推1亿亩,这个目标大不大?

袁隆平:八年累计可以达到1亿亩,这个数字估计估高了一点,我们想在八年之内每年能够推广一千万亩,好多年之后累计面积达到1亿亩就不错了。

心愿:对自己没有要求 就是为了两个梦想

对于时间的逝去和身体的衰老,袁隆平流露出格外的豁达,而对于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更多的是紧迫感。《面对面》曾于2013年、2016年采访过袁隆平,在之前的两次采访中,因为听力不断下降,记者需要尽量靠近,并提高声音提问,而袁隆平则往往需要前倾身体才能听清问话。

央视专访袁隆平:“高产”没有尽头 上不封顶

袁隆平:我觉得我最近一段身体不行了,我原来很少感冒的,现在搞得不好就感冒,感冒。怎么搞的?免疫力下降了。原来讲8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现在50岁的身体恐怕不行了,没有原来那么好了。

记者:所以得服老。

袁隆平:现在不行了,一下就感冒,一下就感冒。不行了,我是感到有点悲观的了。

记者:好像您比较忌讳说自己是老年人?

袁隆平:人家看到我的时候看不出来我有八十多岁。

记者:您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

袁隆平:对自己没有要求,就是这个要求: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覆盖全球梦”,杂交稻。就这个要求,两个梦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