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 从传统文化取设定,于当下情绪中找共鸣
来源:新京报 | 2018-08-15 08:33:33

《风语咒》的男主角郎明,面对变成了罗刹的母亲。中国元素和亲情等情绪塑造,让套路化的故事变得好看

主打“国漫”标签的动画电影《风语咒》于本月初上映,截至目前,其票房已超1亿,豆瓣近3万人标记“已看”,给出了7.0的评分,介于《大鱼海棠》的6.6分和《大护法》的7.8分之间,在国产动画电影中已属高分。若能将这样的作品和趋势延续下去,那么似乎有望打破国产动画电影总是“叫好”与“叫座”不可兼得的宿命。

设定

博观而约取,重人物而轻世界

通常,动画电影需要构建一套严谨的设定来支撑其自有的世界观。然而,过多倾注于设定将不可避免给叙事带来累赘。

作为一部由《侠岚》动画衍生的电影,《风语咒》抛开了其原作的大部分设定,另起炉灶,重新构建了一个类似“新手村”的世界,没有眼花缭乱的招式设定、江湖门派等等,连主角的身份也不再是侠岚,因而也无需受到原作的掣肘。这大大减少了创作的枷锁,也将电影的门槛降低,提高了对没有看过《侠岚》的普通观众的观影友善度。

不过,电影还是借鉴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作为素材,这也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优势,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很多元素。例如在能力设定上,《风语咒》将金木水火土的传统五行概念包装为电影中的“元炁”。但在五行之外,却又提出了更高一级并且更强大的力量——风。电影中的“风”无疑是“炁”的一种通俗化和具象化的处理。终极招式“风语咒”也需要主角通过感悟自然方能习得,所谓“我在驭风,风也在驭我”,这无疑是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此外,电影中的怪兽“罗刹”形象也借鉴了古代神话中饕餮的形象。这些素材都被电影融入自身的世界观中,通过设定上的“借鉴”来降低观影门槛,从而让观众尽快进入故事本身,在制作上则可以将宝贵时间用于塑造人物。

叙事

打破第四面墙,以无厘头消解审美疲劳

电影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新鲜的故事,只有新鲜的嘴唇。作为一部讲述英雄成长、拯救世界的俗套电影,如何消解这种俗套的桥段给观众带来的审美疲劳,《风语咒》采取的办法是“打破第四面墙”。

第四面墙是一个戏剧术语,在传统三壁镜框式舞台中,第四面墙即是观众与舞台间虚构的“墙”。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打破第四面墙即是舞台中的角色与舞台外的观众发生了交流和互动,《风语咒》就使用了这一办法。电影开始就有主角的旁白跟观众介绍“我不是你们认为的通常那种主角”;电影中途,主角掉下山洞之际更是吐槽自己“因为我是主角,我是不会死的”。这样一种处理方式,让本身非常俗套的桥段显得没那么尴尬,反而多了一些笑料。在《大护法》的开头也有类似的处理,主人公的自问自答,把故事起因、背景和人物行动由头介绍出来。

剧情

意料之中的情节,意料之外的情绪

由于故事本身是一个俗套的故事,因而《风语咒》中的情节并没有意料之外的反转。导演也知道观众会知道,所以用前文所述打破第四面墙的形式吐槽自己,来降低观众的反感度。然而,与情节上的中规中矩相比,《风语咒》对于情绪上的渲染和拿捏都恰到好处。“守护”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但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插科打诨,并不试图强行煽情。然而,影片有两处精心安排的伏笔,一处是眼睛复明的真相,另一处是神像的真容。这两处伏笔,均是在观众毫无准备之时揭晓,一方面推进了故事发展,另一方面也将观众的情绪推到了高潮。这种情绪渲染同样在《大圣归来》中出现过,在电影中,孙悟空除了天不怕地不怕的猴王形象,更多了一层“悲情英雄”的底色,被对手打压,在最后得以逆袭,这些都让年轻观众有了更多代入感。

所以尽管《风语咒》故事老套,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海报画风与电影画风不符产生误导;电影部分场景建模较为粗糙宛如页游;人物声音与口型无法对应容易出戏等等。然而,这些并未影响《风语咒》在票房和口碑上的表现。究其原因,还是创作团队在电影的细节上做了大量精心设计,通过一些反套路的手段,将这样一个套路的故事讲得不那么乏味。在电影艺术已经诞生了一百多年的今天,如何将一个已经被讲过无数遍的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在口碑和票房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是中国动画电影从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熊奇(影评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