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免费书报摊,在大家的维护下变得越来越好。记者王亚鸽摄影
附近居民在爱心书报摊旁看报
核心提示丨每天上午9点,郑州文化路的农大家属院内,一个背影佝偻的老人会准时出现在正对大门的几棵梧桐树下,双手轻微哆嗦着,把当天的大河报夹在自制的报栏上。
报纸是老人自费订的,除了大河报,他还常把其他报刊、书籍放在报栏上,免费供小区居民阅读,至今这个爱心书报摊已坚持了一年多,风雨无阻。办书报摊的老人,叫张策,今年89岁,建国后曾担任开国中将毕占云的秘书,退休前在河南农业大学校报工作。晚年的他,省吃俭用,资助了两名贫困大学生。两年前,他还签字承诺死后将捐献遗体给医疗机构。
【走访】他在小区里设了两个爱心书报摊
昨天下午,记者辗转找到张策时,他正在社区医院里陪老伴陈云玲输液。半躺在另一张病床上的他当时还捧着一本书在看。“我这一辈子特别爱书,离休之后积攒了七八百本书。”张策老人说,他在小区里办爱心书报摊,是因为自己是一个有50多年党龄的党员,看到国家一天天在壮大,他也要尽一个党员的义务,“思来想去,我也没啥技术,就是家里头的书多,也订了几份报纸,就想着拿出来免费给大家看。”
老人居住的农大家属院,是个建于30多年前的老小区,院内居住着数百名农大退休职工。从门卫到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从门口摆摊卖水果的阿姨到小区内扫地的大爷,都知道张策。提起老人办的爱心书报摊,很多人竖起大拇指,“八九十岁的人了,干了很多好事,真不容易……”
最开始在小区内设置书报摊,是一年前。考虑到院内有不少外来租户,有做保洁的,有做家政、保姆的,一些人想看报纸却在街头找不到买报的地方,张策老人就开始在他居住的楼栋外,放一个自制的报栏。每天上午9点多,他下楼骑上一辆破旧的小三轮,把当天的报纸夹到报栏上。晚上五六点的时候,老人再次下楼,把报纸收回去。遇到刮风下雨,老人也会及时下楼把报纸收回去。
今年7月,看到这个爱心书报摊很受欢迎,张策就又制作了一个报栏,放在小区的梧桐树下。日子久了,书报摊附近变成了小区居民休闲聊天的地方,有人还捐出了几把旧椅子,放在报栏附近,供人免费歇息看报。
【举动】免费看书借书,你若喜欢,我就送你
张策老人的屋里,没啥像样的家具,最显眼的是一摞又一摞的书和报纸。老人说,他特别爱看书,文史政治,经济医学,遇到喜欢的书都会买下来,放在屋里珍藏,慢慢看。离休后,他还仿照图书馆的做法,把这些书分类编号,遇到有学生、朋友来,就送给对方一本,几十年下来,送出去的书有上百本。
在书堆中,老人一直珍藏着当兵时候获得的荣誉证书,其中有一个三等功证书。建国后,他曾担任开国中将、河南省军区原司令员毕占云的秘书,退伍后到了许昌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他调入河南农业大学的前身河南农学院工作,1982年担任校报编辑部主任。当时的校报刚刚复刊,编辑工作任务很重,张策工作起来格外卖力,直到1989年离休。
为了把书与小区内的居民共享,他写了一个告示牌说:“欢迎大家到我家里借书,不用登记,也不记名。如果你喜欢,可以打个招呼,我送给你。”但是后来他发现很多人不好意思直接到他家里借书,于是他就主动把书拿出来,放到报栏上,供大家免费取阅。63岁的胡四平,老家是周口的,现在农大家属院里做清洁工,他是报摊的忠实读者,“这有《大河报》,还有《参考消息》,好多老年人都喜欢到这看报。”
胡四平说,小区里很多人被张策老人的事迹感动,大家经常帮他一起看护这些书和报刊,避免有人破坏,有时还帮着他夹报、取报。
【计划】每年拿出一万元做公益活动
张策说,几十年前,他和老伴俩人的工资只有100多块钱,现在他们老两口的离退休工资加在一起有1万多块钱,都是国家的政策好,“子女们也都成家立业了,不需要我们赞助了,就想着把这些钱回报给社会。”
3年前,他主动找到河南农业大学,希望资助两名贫困大学生,后来学校帮忙联系了两名学生。张策老人每年拿出6000多元,给这两个学生每人3000元,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他们明年就毕业了,还说毕业了要拿着毕业证书给我看。”今年六一,他还自费买了200多本图书,赠送给了附近一家幼儿园的师生。
老伴介绍,张策前两年中风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别的老人都说身体条件差了,没法做其他事了,但他说就是因为身体差了,活着的日子越来越少了,才应该加紧给社会做点事儿。
张策老人说,他假设自己还能活5年,所以给自己定了5年计划,计划一年拿出一万元做公益活动。两年前,他把几个孩子都叫到跟前宣布了一件事,说他死后要把遗体捐献给医疗机构做科研,“手续都办好了,子女都签字了。”
记者离开的时候见到,小区的书报摊上方,梧桐树枝叶正盛,片片绿叶把张策老人的须发映得更白了。(记者 王悦生 文 王亚鸽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