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来,省图书馆一座难求。本报记者邓放摄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中国人自古爱读书。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古人爱读书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读书”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越来越受到重视,“全民阅读”氛围越来越浓。
在今年4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到,养成全民阅读的习惯,公共图书馆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更要重视这项工作,加强各方面投入,把公共图书馆建设得更好。那么,我省全民阅读氛围怎样?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如何?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堪比春运人满为患一座难求
6月26日早上8点10分,记者在省图书馆看到,门口等候的市民已排成近百米的长龙,熙熙攘攘的场面堪比春运。8点30分,馆门打开刹那,人群蜂拥而入,很快,阅览室座位被占满,其他人只好在过道里倚墙站立或席地而坐捧书阅读。
“随着暑期的到来,图书馆成为市民纳凉和充电的好去处,我们图书馆阅览室可谓一座难求。”省图书阅览室的管理员告诉记者,目前,省图书馆现有阅览座席1200个,而日均读者接待量高达5000人次,常年人满为患。
当天上午,一大早赶来省图书馆复习考研的小刘同学没有抢到位置,他很沮丧地说,“省图书馆是读者心目中的圣殿,但各种硬件设施已满足不了现代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需求。古老的省图啥时候才能返老还童呢?”
记者了解到,这种现象并非省图书馆所独有,许多地市图书馆也存在相似情况。专家认为,这跟近年来各图书馆大力开展阅读推广、公益展览、讲座等活动有关,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事。然而,人流量井喷的背后,却凸显了公共文化空间供不应求的尴尬。
面积过小满足不了读者需求
目前,我省已建成完善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系统,共有157个公共图书馆,其中,参与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有119个:一级馆40个、二级馆42个,三级馆37个。
近年来,我省公共图书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在设施设备、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经费投入有待增长、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据了解,我省不少地市如郑州、濮阳、南阳等地的图书馆经过升级改造,条件均有很大改善。如郑州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设计阅览座席3000个,阅读环境大大改善。不过,仍有一些老场馆硬件设施长期未得到改善。以省图书馆为例,该馆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现馆舍于1989年建成使用。2013年,在第五次评估定级中,因馆舍面积与一级馆评估标准差距较大,从一级降为二级。今年面临第六次评估定级,从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业务建设、保障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估,其2.9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距离4万平方米的二级馆标准差距甚远,再次面临“降级”命运。
省图书馆党委书记仝光辉说,省图书馆现有藏书规模及到馆读者人次已远远超出设计负荷,馆舍面积严重饱和,大量新书无法上架,无法提供给读者使用,已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同时,书库书架间距过于狭窄,无法为读者提供阅读空间。这种借阅布局与服务方式,与开放、藏借阅一体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不相符合,读者期待省图焕发新颜。
公共阅读创新服务机遇多多
6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草案)》。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规模、结构和分布,加强固定馆舍和流动服务设施、自助服务设施建设。
仝光辉说,草案明确了政府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责任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要求,希望省图书馆能借此机会迎来更多机遇。
李克强总理提到,建设好公共图书馆,尤其要保存好、利用好善本书。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应该让老百姓,尤其是孩子们亲眼目睹感受一下这些典籍。网上看与现场看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原物就是原物,网络、视频替代不了。
河南省图书馆是区域性文献收藏中心,有340多万册(件)各类文献是人类文明结晶,其中40余万册(件)古籍更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
仝光辉表示,受现实的馆舍面积影响,许多作为文献保存的基本藏书仍然无法上架,建设新馆已成为保障全省人民群众公共文化权益的迫切需求。(记者 温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