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测癌再被误读 该技术仅是“监测肿瘤”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7-05-05 14:53:21

近日,“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消息迅速流传。而在众多专业人士质疑其“误导公众”“虚假宣传”后,上述报道中的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辟谣”称系相关媒体误读,实则为“监测肿瘤”。

早在2013年清华大学宣布罗永章相关研究后,即引发了一次“滴血测癌”误读,罗永章当时即辟谣称该技术仅是“监测肿瘤”。华人抗体协会会长王守业在2013年上述消息发布后提出质疑,而此事重提后再次引发“误解”,多位业内人士质疑“罗永章及其团队在偷换概念,滴血只不过是用来宣传噱头而已”。

浙江省肿瘤医院苏丹教授及多位临床肿瘤专家均表示,部分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监测肿瘤进展和预后,但在早期诊断方面,通常需要与传统、经典的检测方法联合应用,“滴血测癌”确为夸大宣传。

国家食药监总局(下称CFDA)信息显示,热休克蛋白90α(一种细胞质蛋白质,可作为肿瘤标志物)定量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用于对已明确为肺癌、肝癌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有效期至2017年4月11日。

与罗永章合作的烟台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普罗吉)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述批文过期前就已经顺延至2023年。不过,记者在CFDA上并没有发现相关获批更新信息。

滴血测癌再被误读

“滴血测癌”的报道在网上持续发酵后,罗永章称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监测肿瘤”,他认为,由于射线剂量大、费用较高等原因,CT等影像学检测方法并不适合经常使用,因此,肿瘤标志物对癌症病人预后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具体的监测方法是,癌症病人在传统方法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90α含量变化数值,辅助医生评价治疗效果并持续监测。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位临床医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肿瘤标志物是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并能反映出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标志物揭示癌细胞增殖速度,其检测可在癌症的风险提示及辅助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对此,苏丹教授也肯定了热休克蛋白90α检测技术进入临床并成功运用,并表示通过一些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监测肿瘤的进展和预后,但全球还没有一个血液标志物能百分百地诊断肿瘤,滴血测癌的说法很夸大。

“但也不能绝对依赖这项检测,因为肿瘤标志物存在非特异性,一些正常组织或良性肿瘤以及炎症反应,也可能使肿瘤标记轻度升高,让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苏丹进一步指出。

具有10多年临床经验、现为慈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李明辉同样认为“滴血测癌”是误读:“目前滴血验癌的技术不现实,并不是技术不成熟,而是肿瘤标志物不是用来诊断癌症,更多的是通过肿瘤标志物的异常及指标变化,针对已经患癌的患者。”

而这一幕似乎在重演2013年的剧本。

2013年11月17日,清华大学发布罗永章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后,即被舆论解读为“滴血测癌”。随后罗永章解释,热休克蛋白90α检测可用于肺癌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确切地讲,应该叫“监测肿瘤”。

而华人抗体协会会长王守业随即提出质疑,不认同罗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也不认同“滴血测癌”是新技术,并且质疑其是否获得欧盟认证。

王守业指出,罗永章于2009年才开始有了第一篇有关Hsp90α的论文,并没有证据表明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Hsp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早在他之前就有很多研究者对热休克蛋白90α进行了研究。

“‘滴血验癌’并不神奇,使用的是酶联免疫法,该技术本身没有多大难度,应用于非临床试验研究的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国际上有不少公司已生产出售。”王守提出不同的观点。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