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焦虑”成一种社会心态 如何才能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这款电视,爸妈住的城市京东无货,咱先收货再把这么大电视寄回家,估计邮费也要好几百元。”李松仔细比对了两家电商的销售细则。
“我们再看看国美、苏宁吧。”妻子说,“在苏宁买这台电视,顺丰送货入户,价保15天,还有新人礼包199元;国美现在满1000减100,新会员注册还送200元现金……”
李松告诉记者:“同样一台彩电,各大电商价格促销五花八门,有的满减、有的返券、有的打折、有的附赠品、有的免费送货……选择在哪家买,得费神比较半天。”
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指出,当人们面对更多选择,有时反而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即使做出了正确选择,也不一定会感到满足,因为适应效应、比较、机会成本等因素会降低我们的主观感受。
在李松看来,他的妻子就存在明显的选择焦虑:“购物时抵挡不了折扣商品或赠品的诱惑,难以决定该买哪个;购买后,又不停地刷各电商的最新价格,既怕刚买完就降价,又怕没买的商品涨价;等到收完商家的快递,又觉得之前的选择不称心,总说‘如果当时买另外一款就好了’,很少有满意的时候。”
其实,这种焦虑背后,是对消费陷阱的担心。有些返券,看似诱人,使用起来受诸多限制;有些打折,看似力度很大,实则先抬高原价再打折;有些赠品,看似实用,到手才发现是“三无产品”……消费陷阱屡见不鲜,消费者是被吓怕了,所以不会选、不敢选。
“电商促销广告五花八门,有些确实存在消费陷阱,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对其真实性进行监管。此外,也有很多商家没有尽职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消费者才会担心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
假货劣货多,购物总觉不踏实——
渠道选择焦虑
“买一瓶进口爽肤水,为了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究竟该在国内专柜买,还是代购、海淘?要是碰上假货怎么办?”
——上海某培训学校教师 孙珍艺
“我喜欢日韩的日化用品,比如无硅洗发水、抗敏手工皂、品牌彩妆等。但在哪儿买,老是让我发愁。”上海某语言培训学校教师孙珍艺对记者说,“哪怕只买一瓶进口爽肤水,为了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究竟该在国内专柜买,还是代购、海淘,或是请出国的朋友帮忙带?常常难以作出选择。” 学习投资理财技巧,关注热点财经事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请微信添加:tou618 注册就送88元现金代金券!
专注投资者教育 8元即可实盘参与投资,再送送88元券

注册"投教"平台,送88元!赚了您拿走,赔了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