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焦虑”成一种社会心态 如何才能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昨日一则“1000多万片假冒卫生巾流入市场”的新闻引发网友关注。事实上,不仅是生活用品,在食品、服饰等大大小小方面,大家都被假货坑过。大家为什么喜欢海外进口的东西,就是国内你根本没法保证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时下,“消费焦虑”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心态。花钱买东西,本应该“你愿卖、我愿买”,然而在今天的国内消费市场,不少人发现,花钱也难买开心、难买省心、难买安心,变得很焦虑:给孩子买奶粉,不知道该买国货还是进口货;女士买名牌化妆品,拿不准去国内专柜还是通过网络“海淘”;全家出门旅行,无法确定到哪个景区能玩得更舒畅……类似种种纠结,都让消费质量和体验大打折扣。
“消费焦虑”有哪些最典型的表现?原因何在?怎样纾解?能不能让大家乐呵呵地打开钱袋子?“金九银十”之际,记者走访部分消费者及专家学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讨。
供给水平低,优质商品不好挑——
品质选择焦虑
“一罐婴幼儿乳粉,DHA、生长因子、脑肽……各个配方都有‘噱头’,在几百个配方中选一个品质好、适合自己孩子的,好难!”
给宝宝买国产奶粉还是进口奶粉?到底要选择哪个品牌?
沈阳市某银行职员张卓雅还在孕期,就已开始泡各种母婴论坛做“功课”,给宝宝选奶粉:“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学问太深了,有人认为国产奶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进口奶中国宝宝难以消化;有人认为进口奶更安全可靠,国产奶质量不过关。在国产和进口之间,我得了消费焦虑症。更何况无论国产还是进口,都有不同配方,让人眼花缭乱,做选择就更难了。”张卓雅对记者说。
消费者面临多重选择时,出现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等心理状态,被称为“消费焦虑”。我国许多消费品生产领域还处在低水平竞争阶段,想买到性价比高、质量过硬、用着放心的东西,人们感觉不容易。
那么,国外生产的商品就一定适合中国消费者吗?其实也未必。
经过进一步了解,张卓雅发现,有些从海外市场代购、未经国内质检机构认证的洋奶粉存在安全隐患,因为国外市场销售的奶粉,是根据外国孩子体质生产的,有些跟国内的奶粉连分段都不一样。更让她担忧的是,国内很多声称进口的婴幼儿奶粉其实是假洋货,利用部分消费者“崇洋”心态,定价虚高。 学习投资理财技巧,关注热点财经事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请微信添加:tou618 注册就送88元现金代金券!
专注投资者教育 8元即可实盘参与投资,再送送88元券

注册"投教"平台,送88元!赚了您拿走,赔了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