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破解“垃圾围城” 发力末端处置推进“全域无废”
来源:义乌商报 | 2022-02-18 16:45:35

一辆辆保洁运输车经过道闸刷卡后驶入专用通道,将满车的其他垃圾倒入料斗门,工作人员通过操作系统指挥巨型“机械手”抓起一把把垃圾,投入炉膛后焚烧发电……这是我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每日上演的一幕。

自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义乌不断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建设。目前,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塔山三期填埋场已填埋垃圾开挖库容置换项目为代表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已基本形成。

变废为宝——

1吨垃圾可“变”480度电

“垃圾在填埋场中的分解时间需要7至30年,但在焚烧炉里只需要2小时。而且如果要有效去除二噁英,焚烧处理温度需要达到850℃两秒以上,我们目前的焚烧温度都稳定维持在950℃以上。另外,我们还有8道处理工序对烟气进行处理,日常甚至看不到烟气,实现达标排放,有效解决‘邻避’问题。”垃圾焚烧发电厂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据了解,每焚烧处理1吨垃圾可产生电能480度,相当于每5个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发电可满足1个人的日常用电需求。为充分将垃圾变废为宝,我市建成集垃圾处理、科普教育、工业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标杆垃圾焚烧发电厂。

2019年6月,四台垃圾焚烧炉全面建成运行,日处理垃圾量达3000吨,年发电量约5亿度,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15万吨。至此,我市全面开启其他垃圾全部焚烧资源化处置模式。

在去年11月公布的《浙江省第一批“无废工厂”评估结果》名单中,义乌垃圾焚烧发电厂成功入选,标志着我市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易腐垃圾——

统一收集,集中处置

除垃圾焚烧发电厂之外,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也是我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中的关键一环。

据了解,我市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以“统一收集运输,集中定点处置”为原则,建立餐厨垃圾、厨余垃圾及地沟油收运体系,统一收运车辆颜色标识,清运车辆安装称重设备。全市累计配置易腐垃圾收运车108辆,按照压缩、封闭、桶车对接作业模式实现分类清洁运输。

目前,该中心与主城区5个街道的餐饮单位签订了运输服务合同,根据餐厨废弃物回收签约单位的经营特点、地理位置,合理制定收运路线,由专职人员上门收运,并专门配置带“身份证”(芯片)的易腐垃圾桶,实现追踪溯源。同时,该项目还利用信息化系统数字赋能,打造我市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直观地看到每日易腐垃圾收运总量及各镇街垃圾清运量排名,实现全市易腐垃圾智能化、精准化、可视化监管全覆盖。

“易腐垃圾主要是来自我市各餐饮单位收集点、公共机构收集点、小区‘两定四分’集中投放点和宗地企业集中投放点。”餐厨垃圾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该中心的易腐垃圾日处理能力达230吨,基本满足主城区餐厨垃圾处置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自投产至今,我市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已处理餐饮、厨余、地沟油垃圾约18万吨,总计发电量约1230万度。项目还通过发电、产出毛油等形式,合计年节省18032吨标准煤,即约减少二氧化碳48685吨/年。日前,再生资源利用中心二期工程项目已顺利签约,二期建成投产后,结合一期餐厨、地沟油和厨余垃圾的处置规模,总处理规模将达530吨的日处理量,基本能满足我市易腐垃圾处置需要。

已填埋垃圾——

推进资源化再利用

我市塔山三期生活垃圾填埋场自2010年1月份投入使用,有效库容为212万立方米,已填埋库容183万立方米。

据了解,我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提升改造项目目前日均尚有约300吨的富余处置能力。在保证日产生垃圾正常处理的前提下,我市对塔山三期填埋场内已填埋垃圾进行开挖,并将其转运至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置。

自2019年10月以来,垃圾外运总量约18万吨,发电量达6300万度。在将垃圾进行焚烧发电实现变废为宝的同时,又置换出土地资源,库容经过水平防渗重新铺设后,可用于建设飞灰固化物填埋库区,对焚烧后的飞灰进行安全填埋处置,避免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为破解‘垃圾围城’难题,一直以来,我们力求把垃圾分类后端的事‘做在前面’。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我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建设,已完成施工图图审、土地出让等工作。”据市执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项目建设外,我市还在同步推进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项目二期工程启动工作及塔山填埋场飞灰固化物填埋区工程,着力构建完善的垃圾处置体系,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处理更上新台阶,助力打造“无废城市”义乌模式。(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文/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