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中村”集体迈入“焕新期” 生活质感跃升
来源:文汇报 | 2022-01-14 10:50:08

提起“城中村”,垃圾成堆、人口结构复杂、违建繁多……人们或许能一口气数出许多“短板”。2014年,上海启动第一批4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

如今,上海“城中村”正集体迈入“焕新期”。截至2021年底,4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已有27个完成,安置房开工率达到80.4%。

从“城中村”到“城中圈”,生活质感跃升

这两天,宝山区杨行镇核心区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王老伯提着一个红色资料袋,满脸抑制不住的喜气。袋子里装着的,正是开启他新生活的“钥匙”。作为本市推进较快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杨行镇首批安置房已顺利交付,静候入住。

作为城市演进中的“边角料”,“城中村”很难以单一的商业化模式开发焕新。宝山区房管局副局长管正忠认为,上海探索的这一“政府+市场主体”合作开发模式,圆了百姓的“新居梦”。如今,作为上海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一个个“城中村”正渐次蝶变焕新。一幢幢簇簇新的高楼树起,也承载起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新期盼。

“但‘城中村’改造不是造完楼就结束了,而要全方位提升居住品质。”管正忠认为,这种生活质感,就体现于从“城中村”到“城中圈”的跃升。过去,蜷缩于“城中村”的居民们几乎无配套可言。与“租户”同住的岁月,更是让不少人回想起来连连摇头。改造后,“城中村”将真正成为“城中圈”——在人们步行可及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种种生活服务空白点被一一填补。

以杨行镇为例,其将在项目配套中置入多个学校、社区公园、公共绿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配套项目的选择并非‘拍脑袋’决定,而是由专业设计规划单位根据人口总量测算所得。”管正忠说。截至目前,杨行镇“城中村”改造项目公建配套已开工将近70%,完工将近30%。

从“城中村”到“城中景”,蝶变进行时

马路一边是高楼大厦,另一边是破旧矮屋……在上海,像这样散落在各处的“城中村”,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短板。2021年,“城中村”改造被列入上海市民心工程,以更高水平推进。这意味着,上海有更多“城中村”被打造成为“城中景”。

上海的“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而是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注入新的理念,触发新的动能。在4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不少都是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结合基建开工、区域规划和产业结构,力求“一村一特色”,让昔日的区域发展洼地,成为一个个产城融合高地。

去年9月,崇明区首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城桥镇“城中村”改造项目宣布启动,将进一步提升城镇面貌,改善民生水平,并引领崇明区建筑风貌实现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规划定位。根据改造方案,油车湾旧改地块将保留老街、老村历史脉络,融合时代文化与功能内涵,规划打造油车湾文化生活街区,构建区域发展新地标。

在青浦区蟠龙古镇原址,一幢幢年久失修的砖土房屋被日益长高的住宅楼所代替。蟠龙港河道经生态综合治理后,舒展成一幅水清、岸绿、悦民的画卷。城市历史文脉也得以保留。未来,这里有“溪桥渔泊”“柳榆晚照”的生活图景,也有“龙江古渡”“洛阳佳种”的四时迭替,还有“曲水萦居”“江村野店”的风情市集等,将打造成一个以水为核的江南古镇。

闵行区颛桥镇中心村生态园“城中村”改造项目将创造性地缝合“城市”与“乡村”,深耕“生态+商业”,围绕基本农田建设、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创意办公等业态推进乡村产业转型,成为钢筋水泥都市中一抹亮眼的绿色,也是服务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重要载体。作为其先行工程,动迁安置房已于去年5月竣工。

多点开花,高质量实施,上海“城中村”改造之路越走越宽。通过与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等有机结合,创造未来发展空间新的增量,实现地区功能和品质新的提升,不断丰实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