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围绕细分龙头布局 亿纬锂能出货量增长确定性高
来源:金融投资报 | 2022-10-31 09:22:27

新能源汽车销量高增带动锂电池行业业绩快速增长。可以看到,上半年锂电池行业营收实现翻番增长,净利润亦有超过九成的增速。就目前已披露的三季报数据来看,前三季度锂电池行业营业收入、净利润有望双双实现翻番增长。

数据显示,2022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70.8万辆,同比增长98.32%,环比8月增长6.31%。动力电池方面,2022年8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27.75GWh,同比增长120.96%。

但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锂电池板块却走出了弱于大盘的表现。中原证券分析师牟国洪指出,9月锂电池板块走势总体显著弱于主要指数表现,主要是市场风格变化、板块前期涨幅较大,以及海外政策预期有所变化。结合国内外行业动态、细分领域价格走势、月度销量及行业发展趋势,行业景气度总体持续向上。考虑行业近期走势、目前市场估值水平及行业全年增长预期,短期建议关注板块投资机会,同时密切关注指数走势及市场风格。中长期而言,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确定,板块值得重点关注,同时预计个股业绩和走势也将出现分化,建议持续重点围绕细分领域龙头布局。

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指出,随着上游材料产能加速释放,产品价格开始松动,中游电池环节盈利能力环比有所修复。展望后市,锂电池产业链仍将继续收获全球电动化红利。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成本压力有望逐步缓解的中游电池环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以及在下游需求保持旺盛带动下,产能持续释放有望带动业绩保持高增长的锂电材料环节核心标的:恩捷股份、璞泰来、当升科技等。

潜力股精选

亿纬锂能(300014)

公司产品力强,在国内进入小鹏、零跑、广汽埃安、大运等供应链,海外拥有宝马、现代起亚、戴姆勒、路虎、博世等优质客户,出货量增长确定性高。预计2022年动力电池出货 21GWh,2023 年达50GWh以上,持续翻倍以上增长。西部证券指出,公司锂盐自供率逐步提升降本,电池产能规划庞大支撑长远发展。抢占金海锂业一期1.1万吨锂盐今年10月投产,我们预计2023年公司锂盐权益出货超过1万吨,自给率超过20%。公司电池整体规划超过 350GWh,我们预计2022年出货约29GWh,2023年超过70GWh,实现翻倍以上增长,业绩有望实现持续高增。

恩捷股份(002812)

公司是全球锂电池隔膜行业龙头,进入国内外主流锂电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订单充足。前三季度公司锂电池隔膜产线的产能逐步释放,隔膜产品收入大幅增长,驱动公司的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东莞证券指出,公司在上海、无锡、江西、珠海、苏州、重庆、常州、荆门、厦门等地布局隔膜生产基地,产能规模达50亿平方米。海外方面,公司已在匈牙利建设首个海外锂电池湿法隔膜生产基地,2022年上半年启动美国基地项目,将分别形成4亿平方米和约10-12亿平方米的本地化供应能力。随着公司产能持续释放,规模优势有助于公司巩固全球龙头地位。

璞泰来(603659)

公司第三季度业绩略超预期,主要是三大主营业务受益于下游高增长。2022年下半年,公司内蒙紫宸兴丰二期石墨化产能将持续提升,以及后续四川紫宸一期10万吨一体化项目逐步投产,公司负极材料关键工序自给率将进一步提升,将助于提升其附加值。中原证券指出,作为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负极材料2014年营收为2.03亿元,2021年大幅增至51.29亿元, 2014-2021年期间复合增长率为49.78%。2022年上半年出货55003吨,同比增长21.56%。公司负极材料在全球中高端数码和动力电池领域具备一定行业地位,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显著。

长远锂科(688779)

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高效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钴酸锂正极材料、球镍等,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上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成功进入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主流锂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商体系。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79.87%,净利润同比增长128.66%,主要原因系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公司产销规模增。目前公司产品矩阵完备,中镍高压、超高镍、磷酸铁锂等全线布局,三元正极和磷酸铁锂产能建设有序推进。

多氟多(002407)

公司主业为高性能无机氟化物、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电子化学品、锂电池制造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以六氟磷酸锂为代表的电解质和以电子级氢氟酸为代表的电子化学品等,公司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工新建双氟磺酰亚胺锂和二氟磷酸锂各1万吨产能。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7%,净利润同比增长355%,目前动态估值只有10倍出头。目前公司于国内率先研发出半导体级氢氟酸技术并为台积电供货,2024年产能 4万吨,毛利率凭高技术壁垒有望维持 30%-50%。国金证券预计公司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4.8、35.5、44.5亿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