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织的是资源垄断的网?霸道收费逻辑该有说法了
来源:顶端新闻 | 2022-04-21 08:07:47

4月18日,一则“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让知网陷入风波。

近年来知网多次因收费原因上热搜。顶端新闻记者发现,知网是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学术资源渠道商,几乎所有高校每年都要采购知网数据库。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知网属于资源垄断。

知网回应“中科院因订购费用过高停用”

风波由一张被广泛传播的截图引发,截图中疑似中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于4月8日发布通知称,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暂停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即日起,CNKI科技类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无法下载。

通知显示,2021年中科院集团中国知网数据库订购总费用已达到千万级别,高昂的订购费用已成为中科院集团资源引进中的“巨无霸”。

此外,停用知网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正考虑通过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对CNKI数据库形成替代保障。

4月19日下午,CNKI知网发布《关于中国知网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服务的说明》,称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

说明中称:2021年度协议期满后,为满足科研人员和广大师生的文献获取需求,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知网商定延长订购服务至3月31日。在4月1日之后的过渡期间,知网延续了各项服务,未出现服务停止或中断的情况。知网也将继续向中科院所属各院所提供正常服务,直至2022年度协议签署并启动服务。

知网付费模式屡遭争议河南一高校采购预算212万元

对于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来说,中国知网是做科研、写论文时,一个无法回避的平台。

上海大学一名研究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她在做科研时经常使用知网,不过因为学校购买了知网的数据库,她本人并不需要直接向知网缴费。武汉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对于学校不提供免费数据库的一些人来说,想要使用知网的资源需要自行付费。报考了河南师范大学成人专升本的刘女士,因为要写毕业论文,不得不在知网上付费下载相关文献进行学习。

“知网上的价格大概是一页文献收费五毛。”刘女士说,而在后期的论文查重环节,学校只提供一次免费查重机会,为了能够确保一次查重通过,她花高价购买了带有“知网查重报告”的查重服务。

4月19日,河南多所大学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学校每年都会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对数据库进行采购,之后免费提供给师生使用。

在河南省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上,顶端新闻记者搜索到了河南农业大学对同方知网的单一来源采购公告,其预算金额为212万元。

近年来,因为知网的费用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曾发表声明暂停使用知网,甚至北京大学在2016年也曾发表过即将停用中国知网的通知。

知网的付费下载模式曾在2021年底引发关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经济史学家赵德馨,起诉知网将其100多篇文章收录至数据库,并通过电脑、手机等端口传播获利,而作者本人不仅没有稿费,下载自己的作品还要付费。

相关判决显示,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未经赵德馨允许,在其经营的“中国知网”网站上登载了涉案作品并允许网络用户下载,侵害了赵德馨对涉案作品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专家:从经济学角度看,知网属于资源垄断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知网的全称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始建于1999年6月。其公司正式名为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最大股东是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方股份”)。

2020年同方股份的年报显示,同方知网主要从事互联网出版与服务业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知网”(CNKI)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等一系列产品,以及知识资源互联网搜索、共享和网络出版服务。

得益于学术资源上的巨大优势,2020年,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6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93亿元,毛利率为53.93%。

而在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约为4.9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893万元,毛利率为51.3%。

对于知网,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接受采访时表示,知网对于大学生的学术研究来说是一个重要依托,知网起始时间比较早,很多高校不得不买它的数据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知网已经属于资源垄断。

对此,耿明斋认为,政府常规的做法应该是加强规制,把行业的利润空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让它有暴利”,也可以对其进行拆分。(顶端新闻记者刘远怀)

央媒追问

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

中科院因不堪近千万续订费停用知网,再次将知网抛上火山口。事件原委尚需起底,知网被指借“垄断”地位渔利却非新闻。知识无价,收费有据,但一种商业模式屡屡冲撞公共利益,频频敲打世道人心,乃至不时打法律擦边球,确有反思必要。如何平衡商业逐利与公共利益关系,该有个说法了!         (据人民日报微博)

是否应考虑将知网部分纳入公益服务范畴

有人认为中国知网利润率超过50%是暴利,但高利润并不违法。如果中国知网只是一家普通的营利机构,社会可以呼吁它展现道德和情怀,但不能阻止它追求利润最大化。企查查数据显示,运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由清华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又由清华大学100%持股。中国知网作为重要的知识基础设施,是不是应当考虑将其部分纳入公益服务范畴,实施合理的监管措施和价格指导呢?       (据经济日报)

用不起的知网能走多远?

付费是对知识版权的激励,但如果利用资源优势来攫取高额利润,导致人们用不起,那就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店大欺客。我们所倡导的知识经济当然不是这样的。知识经济是门好生意,但绝不能只是门生意,否则很难走得长远。

无论是落实知识产权,还是驱动创新力,多几个“知网”的存在,让合理竞争参与其中,对学术和市场都是好事。毕竟,两者的关系最终还是“合作共赢”,而非“价高者得”。否则,让人用不起,知网又能走多远呢?          (据央广)

霸道收费逻辑该有一个说法了!

作为一个知识的基础设施与公益平台,知网应该也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公益属性。但事与愿违。目前,知网的牟利冲动,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使其由原本便利学术发展的“垫脚石”角色,转向阻碍学术发展的“绊脚石”角色。

面对知网引发的一波又一波的争议,以及对中国科研学术形成的负面影响,教育、科技主管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不能等闲视之。如何评估知网的收费行为,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相关问题如何整改,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得到回答。倘若任由知网在垄断之路上狂奔,任由舆论一次次发酵而又无疾而终,最终受到伤害的,将是学者的热情与学术的进步。    (据半月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