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第一古庙会”开锣 在鹤壁,感受最炫民俗风!
来源:河南日报 | 2019-02-28 08:46:35

民俗舞蹈“跑竹马”王利英摄

高跷表演“扑蝴蝶”张宁摄

鼓声震天张志嵩摄

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舞狮表演

2月20日,旅居德国的鹤壁人刘月婵,通过微信朋友圈里朋友分享的链接,远隔重洋观看了浚县正月古庙会的视频直播。随后,她转发链接并感慨道:“我的家乡,始终有着最浓的年味儿。”

不知从何时起,期待每年春节过后的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开幕,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习惯。据悉,这一节庆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起源于后赵时期、拥有1600年历史的浚县正月古庙会。每年的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该庙会吸引着来自周边5省及海内外的数百万游客前来游览,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

201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今年年初,凭借在正月古庙会上叫响全国的“浚县社火”,文化和旅游部将浚县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今,只要你打开浏览器,输入“浚县正月古庙会”这一关键词,便会弹出数百页的相关新闻——浏览诸如“‘中国式狂欢节’即将引爆全球”“实拍‘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类的标题,即便不曾亲临现场,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火爆场景。

正因为如此,充满浓郁年味儿的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每年都吸引着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自2月17日开幕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河南日报、大河报、鹤壁日报、淇河晨报等中央和省、市媒体先后通过文、图、视频直播等形式对浚县正月古庙会进行了详尽报道。同时,这些新闻又通过门户网站和自媒体再次转发扩散,一时间,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关注度持续走高。

2月20日,正月十六,浚县正月古庙会进入高潮。这一天,来自鹤壁市及周边地区的30多支社火表演队伍浩浩荡荡前往浚县浮丘山广场。各社火表演队轮番登场,背阁、扭秧歌、踩高跷、盘鼓、舞狮、划旱船……为现场观众奉献了一波又一波的视觉盛宴。

“第一次在现场观看场面如此盛大的民间庙会,大家敲锣打鼓的热乎劲儿使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现在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很难用语言表达。”当天,央视7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导演王琳惠在正月古庙会现场告诉记者,为了捕捉最生动的画面,她们一行凌晨4点已抵达现场,拍摄演员出场前的准备状态。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常人踩着高跷走路都困难,演员们却能踩着高跷表演翻跟斗之类的高难度动作,这些演员太不容易了。”王琳惠感慨。

为了满足网友追寻传统年味的心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大河报·豫直播团队连续3年奔赴浚县正月古庙会现场,今年更是首次采用5G网络技术和多机位部署,实现了9小时全方位不间断高清直播。截至记者发稿时,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全网直播观看量已超过1300万,相较2017年198万的观看量、2018年285万的观看量,今年着实有了爆发式的增长。

“许多网友过年期间没能回家逛庙会,因此今年我们特意提前开播,全方位展示社火表演、民俗文化的更多细节。”大河报·豫直播团队的工作人员表示,每年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的举行,不仅是广大游客及线上网友的狂欢,也成为各界媒体的一场盛会。

面孔

浚县辛庄街武术会会首池志伟

连续35年参会的“老资格”

□鹤壁观察记者郭戈本报通讯员祁凯燕

“我已经连续35年参加浚县正月古庙会了。对我来说,如今仍坚持参会不仅仅是责任,也成了一种习惯。要是哪年不让我来了,估计还真会不习惯哩!”2月26日,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辛庄街武术会会首池志伟告诉记者。

池志伟介绍,参加社火表演的演员们凌晨3点就要化妆。作为会首,他凌晨1点就得起床,组织化妆师、服装师等到场,为大家做好准备工作,并前往浮丘山下排队等候。

此后,在演出过程中,会首必须时刻留意队伍表演的情况,一旦发现有人需要帮助,就要立刻上前支援。“谁的服装没穿好,谁的鼓绳松了,我们得时刻在旁边提醒,尽一切可能为观众呈现最好的表演。”池志伟说。

说起来都是小事儿,但桩桩件件都得上心。在池志伟看来,能为参加演出的七八百名演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就算为古庙会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南京摄影爱好者李东峰

逛一次古庙会就着了迷

□鹤壁观察记者 郭戈 本报通讯员 祁凯燕

“那还是几年前,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火热场景,就决心一定要找机会过来看看。去年,在南京市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中再次看到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照片,这让我来鹤壁的心情更加迫切了。”2月21日,来自南京的摄影爱好者李东峰告诉记者。

“浚县正月古庙会给人的感觉十分震撼,节目很有地域特色,尤其是过年的氛围十分浓厚。”李东峰表示,秧歌、舞狮等传统节目如今已经很少能看到了,能亲临现场观看很受感染。演员们的服装色彩艳丽、表情到位、演出水平也很高,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令人敬佩。几天下来,李东峰已拍摄照片多达数千张。在他的镜头里,演员的喜悦、专注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过一次,我算是迷上浚县正月古庙会了。以后一定还会来第二次、第三次!”他笑着说。

技艺

背阁表演背后有何玄机?

老会首孙书林为您揭秘

鹤壁观察记者 郭戈 本报通讯员 张婷媛

“背阁来了,快看!”2月20日,浚县各村(社区)民间社火队伍在正月古庙会上同台竞技,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兴奋不已。

背阁表演也称“背故事”,每架阁都代表着一出传统戏曲,角色包括杨宗保、穆桂英、樊梨花等。浚县卫溪街道北街社区83岁的老会首孙书林介绍,该村的背阁表演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整个表演队有150多人,共有3架抬阁和14架背阁。

“背阁时有些孩子站在花上、刀尖上,这其中有什么玄机?”记者问道。

“他们并不是站着,而是坐着。”孙书林介绍,在背阁表演中,“下装”男子先穿上防护棉背心,然后绑上特制的铁支架。“上装”女童骑坐在一个马鞍形支架上,再穿上带假脚的宽彩裤。这样一来,从外面看女童就保持了站立的姿势。随后,三四个人共同用木杆将女童举到男子肩头的器具上,扣紧机关后,“上装”“下装”就可以摆出各种姿态摇摆行走了。

据悉,在背阁表演中,“下装”男子连孩子带装备,要负重40余公斤,一上午表演下来,肩膀能疼好几天,十分辛苦。但由于造型精美、表演难度高,背阁表演在历年正月古庙会中总是备受瞩目,被誉为“肩上芭蕾”。

“表演的时候,‘下装’男子肩膀得晃起来,双脚也得颠起来,这样上面的小孩才能跟着晃起来,好看!”孙书林表示,社火表演表达的是人们心中的喜悦。虽然年事渐高,但每年他都要和大伙儿一起组织社火表演,他说这样才有年味儿。

浚县卫溪街道顺河社区花船圣会

百年花船承载大运河记忆

鹤壁观察记者 郭戈 本报通讯员 刘倩倩

“明天就要巡演了,我们得提前把花船搭好,把装饰品装上,安排好表演人员。花船可是俺们社区的宝贝,也是表演中的一大亮点!”2月19日,浚县卫溪街道顺河社区花船圣会传承人张和平将花船装扮一新,迎接社火巡游表演赛的到来。

据了解,顺河花船圣会由来已久,其拥有的3艘花船已有上百年历史。“听老一辈人讲,这是清朝时一位杨姓商人从天津买来的。后来,本地一位陶姓县令曾3次在社火表演中将顺河花船评为一等奖,每次赏一块银质奖牌以示嘉奖。这3块奖牌到现在我们还收藏着呢,这是花船带来的荣誉,也是我们顺河的荣誉。”张和平告诉记者。

实际上,这3艘历史悠久的花船还承载着大运河的记忆。张和平介绍,早在隋朝时期,浚县就东临黄河、西临大运河,水上交通十分发达。宋朝时期,浚县水道被称为“御河”,后来黄河改道,水道中逐渐不见了船只。老辈人为了纪念曾经船只如云的繁忙景象,在社火表演中加入了划花船的节目,后经一代代传承下去,就演变为如今的花船圣会。

据悉,在划花船表演中,表演者看似坐在船中,实际上都站在船里。他们用肩膀担起花船,左手扶船身,右手握杆,看似步伐轻盈,但实际上承担的重量达70多斤。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