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人流,你便很难再从人群中把他找出来。李发堂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大哥,似乎压根儿和书法艺术搭不上边儿。然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短短几年间爆红网络,以独创的书法作品赢得了万千网友的追捧和喜爱。如今,在抖音平台拥有40余万粉丝的他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泼墨挥毫,为大家书写独具特色、撼人心魄的书法作品。
少年学画,从此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李发堂1965年出生于虞城县稍岗乡包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14岁的他经人介绍到虞城县田庙乡寓贤集村跟随该村的范传福(现为北京青云瀚海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学习绘画。
范传福是当地很有名气的绘画老师,在村里开了个书画培训班。可是农村生源太少,仅招收了20多名学员。因为招生效果不理想,范传福停办了书画培训班,解散了学员,仅把具有良好天赋的李发堂留了下来。
李发堂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和师父吃住在一起,刻苦学习绘画。偶尔有事回家,他也不耽搁学习,办完事马上骑自行车10多公里赶到老师家,把拉下的课程补回来。
李发堂跟师父学习的是山水花鸟画,他的悟性极高,一笔一划中规中矩,很是传神,屡次得到范传福老师的夸赞。一年之后,李发堂随师父来到虞城县城,给电影院画广告。这一干就是两年。此时,李发堂已经到了婚配的年龄。和村里的其他青年一样,他回村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儿子降生之后,李发堂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常常入不敷出。为了养家,他不得不放下了挚爱的书画创作,开始加入做生意的队伍。
浮华褪尽,艺术的种子又悄悄萌芽
在李发堂的家乡,当时有很多人做贩卖钢卷尺的生意。李发堂向村里人虚心请教,很快摸着了门道。他从本地的钢卷尺厂批发钢卷尺,用自行车驮两大筐,走街串巷叫卖。李发堂不怕吃苦,以家乡为起点向外辐射,骑着自行车把钢卷尺卖到了郑州、信阳、连云港、北京等地,由于长期骑自行车,屁股都磨开了花。
三年时间,李发堂通过贩卖钢卷尺赚得了第一桶金。他在村里盖了楼房,又投资5万元创办了自己的钢卷尺厂、螺丝刀厂。两个工厂为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五年后,他手中便有了近200万元的积蓄。
有了钱的李发堂也没能免俗,除了为生意忙忙碌碌,闲暇时间也是和朋友一起吃喝玩乐,把原来痴爱的书画艺术忘到了九霄云外。
这样的日子,他一直过了几十年。
2019年,已经54岁的李发堂突然觉得曾经的过往似过眼云烟,变得那样虚无缥缈毫无意义。他总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够圆满,缺少让他激情澎湃、心驰神往的一部分。经过多少个日夜的反复思考,他终于找到了原因:书画艺术的种子又在心中萌芽了。
如醍醐灌顶般,李发堂一下子找到了余生的方向。他当即决定把企业完全交给儿子管理,从此专心练习书法。
爆红网络,把自己的人生融入书法
少年时打下的一点儿书画基础,如今再重新捡拾起来谈何容易。但李发堂并没有知难而退,他从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开始,一头扎进书法的艺术海洋之中,乘风破浪,勇敢遨游。
李发堂练习颜体、行书一年后,从抖音、快手平台上看到有民间的艺术书法展示。这种书法类型虽然无门无派,但看起来很有内涵和美感。他受到启发,试着往此类书法艺术种类发展。可真正实操起来,他总是觉得力不从心,内心有了想法,笔法上受阻滞,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绪表达不出来。李发堂苦恼了许久,但没有气馁,他努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一遍遍地反复习练,仔细琢磨。有时候睡梦中有了想法和灵感,也会“扑腾”爬起来拿笔记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发堂终于找到了心灵和运笔之间的密码,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书法。
有一次,李发堂和爱人因生活中的琐事闹了别扭。事后,他越想越后悔、郁闷。他忽然觉得,夫妻相扶相伴一生不容易,要互相体谅和宽容。灵感乍现,他立即铺纸研墨,一幅《陪伴》一挥而就。该作品发布在抖音平台后大火,浏览量达到几十万次。
一个家庭的幸福,大概率需要男人的支撑、付出。李发堂深有体会,于是有了创作的灵感,创作了《幸福》,得到广大网友的喜爱和点赞。
李发堂有一天心情不好,回忆起自己以往经历的风风雨雨,走过的路曲曲折折,不由酸甜苦辣涌上心头。他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了书法作品《人生路》。写完扔下笔,李发堂心中起伏难平,一时间泪如雨下。
思路打开,李发堂思如泉涌,创作激情高涨,一口气创作了《感恩》、《顶天立地》、《低调》、《拼搏》、《马到成功》、《家和万事兴》、《舍得》等100多幅独创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和喜爱,他的抖音粉丝也因此达到了40多万。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有境格自高,无境格自卑。境界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书法家的最高理想。唯有“有境”,书法家才能有个性,有灵魂,作品才有传世的价值和启迪他人的力量,这样的作品才能将观者带入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一个崇高美好的艺术世界。李发堂深谙此道,他经常参加“送书法下乡”、义写春联等公益活动,家乡的父老求字分文不取,体现了一个民间书法艺术大师的不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