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禹州某高中对36名学生进行劝退,责令立即离校,只因这些学生“静熄后走动、洗漱,或说话,严重影响了就寝秩序”。好在学生家长连续多日奔波求情,学校最终改变了处理决定。
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强迫或引导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识、规矩、信息、技能、技巧等”。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让学生遵规守纪、培养他们规矩意识本无可厚非,但更需要关注的是,规矩的制定者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规矩的合理性、适用性何在?倘若规矩制定者毫不顾忌孩子的身心成长,只为了自己的管教便利而刻意抹杀孩子的天性,这势必从源头上背离了规矩设计的初衷,有悖于教育规律。
好的规矩,才能适合好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制度规矩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规定集中反映了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该学校的做法,禹州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应:“该校的做法过急、过激,是不对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只在课堂上,学校和老师的处事行为方式也时刻传递着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这所学校的做法明显失却了对教育目的、意义和内涵的基本把握,如此刻板而无情的处理方式于人才培养无益。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直言,它不只给个体受教育者打上深深的烙印,对一个群体、一代人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巨大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学校教育的优劣必呈现为受教育者的优劣,也必见诸于未来社会风貌的一端。
壁垒森严的宿舍、僵化死板的课堂、冷若冰霜的规矩、紧张对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只能让学校变成一个无情的“圈养场”,让孩子成为一个个被驯化了的看似温顺的“小绵羊”。听话就是乖巧,顺从就是懂事,不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宠爱有加和津津乐道的评优标尺。当把“好孩子”“优秀生”的标准定到这个调儿上时,学校的教育已经被扭曲成了一个找不出轨迹的铁道。当把孩子天然的纯真抹杀于所谓的成人规则时,孩子们的顽童时代开始日渐缺乏创造,那这个群落的个性就开始不断趋向荒芜。特别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群体而言,孩子的个性本该是一块尚待开发的沃土,却往往过早地消失湮灭。
教育在“教”,更在“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这样一项须有温度与人性的事业,“教”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而“育”的本质内涵却亘古不变。“育”是情怀的润泽,是对学生身心的呵护,经不起也容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或者“物化”。值得提醒的是,任何学校,无论是实行寄宿制,还是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都应该防止这种倾向,不该把学生当成“圈养”的对象。
只有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校才能成为培养“中国梦之队”的摇篮,教师也才能成为“筑梦人”,培养出自由发展而又身心健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