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功利留学观 海归就业与留学性价比无关
来源:北京晚报 | 2017-11-03 10:03:56

插图 宋溪

最近,一则“6年花200万留学,回国只拿几千元底薪”的报道在网络流传。伴随着新闻发酵,舆论纷纷感叹“留学的性价比变低了”。诸如“留学到底值不值”“海归就业难”等讨论也随之升温。

事实究竟如何,留学回国就业会面临哪些“不适应”?记者采访了几位海归,来听听他们找工作的经历和感受。

顺利

很快找到工作,心里却也有落差

“感觉工作还是很好找的,当然我是在青岛。”在俄罗斯留学六年、主修小语种的薛永璐说,回国后找工作并非如一些媒体渲染的那样艰难。“今年7月中旬回国,9月开始找工作。向大概四家公司投了简历,就找到了一份外贸方面的工作。”

对于如此顺利的就业经历,她认为有几个原因。一方面,青岛是海滨城市,其所学习的小语种专业,在人才市场上比较吃香;另一方面,自己也务实。

虽然找工作较顺利,但薛永璐认为现实与自己的期待有落差。回国后,薛永璐给自己就业的薪水期待值是每月6000元底薪,但现在底薪只有4000元,“当然会有提成,做外贸提成会相对高一点。”

除了薪水有落差,薛永璐感慨,如今留学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在就业上跟国内学生差不多。唯一优势是语言,其他方面不是特别大。”薛永璐说,回国找工作才发现,很多企业都把实习经历、资格证书、工作经验等当做参考因素,“像我们在海外,证书这一项就没法跟国内学生比,也欠缺跟社会沟通上的积累。”

与薛永璐类似,在加拿大留学回国的苏芸也属较快找到工作的人。苏芸上月底回国,紧接着就开启“找工作模式”——提交校招申请、刷新招聘网站、留意各种求职信息……不到一个月时间,苏芸向16家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投了简历。“到目前,收到了两家外企和一家猎头公司的offer(录取通知),还有两家大型私企本月可以去终面。”

苏芸认为,地域、就业城市、所学专业与行业现状、笔试题型等,都会影响海归的就业情况。“还有一些,国内企业笔试面试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提交成绩单年级排名实习经验等。然而,国外很多高校没有这些东西……”

焦虑 “简历投了四五十家,等消息的就两家”

张京最近挺焦虑。9月份,当她从英国诺丁汉大学起程回京时,可能没料到找份工作会如此坎坷——投了四五十家公司(大多都是世界500强或知名互联网公司),“参加笔试的也就20家左右,通过笔试的两三家,去面试的两三家,现在还在等消息的就两家。”

“找不到工作还是有点急的。”张京2014年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一年多时间,最终选择留学读书。谈起如今和三年前找工作的差别,她直言留学带来的改变不小。“现在敢投大公司了,简历筛选能过去,如果是本科文凭,连简历都过不了。”而且,最大区别在群面环节——“跟我一起面试的全是‘985’或‘211’高校的硕士,本科、硕士基本都是名校。我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张京说,从她的感受来看,如今海归越来越多,人才也越来越多,企业招聘的人却似乎在变少。“三年前如果是这个学历,说不定找工作比现在容易些。”

付琳琳的遭遇和张京相似。“我对校招一点儿都不乐观。”9月中旬,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回国后,付琳琳一直忙着寻找就业机会。

截至目前,她已通过各种渠道投出20多份简历,已截止申请的十家企业都拒绝了她。不过付琳琳认为自己的情况比较特殊,“我本科不是‘211’或‘985’高校,实习经历也不是很丰富。”在她看来,用人单位看求职者的本科和硕士学校可以理解,但这对于本科学校一般、后期努力的求职者多少有些不公平。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