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砖读空间所在的院落。上官云摄
走在北京大街小巷,经常会看到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每一座古建筑中都装着一段历史,蕴含着无限人文内涵。如今,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有的古建筑也开始与“阅读”相结合,活化利用,成为文脉延续的载体。世界读书日来临前夕,记者相继走访了位于万松老人塔院的北京砖读空间、以及开在地安门雁翅楼的中国书店,探究当古建筑与书店相依相伴,它们会绽放出怎样的光彩?
沿着西四南大街一路走来,便能发现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院,里面有始建于元代的万松老人塔,这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一座密檐式砖塔。几年前,北京市西城区文委开始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新模式,万松老人塔院成为试点项目,并最终选择正阳书局为委托运营方,打造公益性质的“北京砖读空间”。
不少读者表示很喜欢北京砖读空间:看完书还能参观院子里摆放的一些老物件儿。上官云摄
2014年,北京砖读空间正式开放。砖读空间负责人崔勇此前曾向媒体介绍,空间目前收藏了超过四万种北京的历史文献,还有金石拓片和老照片,“我们是书店、档案馆和博物馆三馆一体的,向社会免费开放”。
因此,在这个古色古香的院落里,除了满院书香外,还有门楣、石墩儿等各种与老北京有关的物件儿,人们不仅可以悠闲的读读书,有时还能看看展览,既增长了知识又消磨了时间。
“我一直觉得有场景感的书店挺好,让人们在感受书香的同时体会到人文气息。”黄女士特别喜欢与古建筑为伴的书店或者阅读空间,“书店方面能够节约一些成本,也实现了古建筑的有效利用保护,属于双赢。在古建筑营造出的浓郁历史文化氛围中读书或参加文化活动,算得上相得益彰”。
中国书店雁翅楼店外景。上官云摄
确实,此类书店以其与众各别的特色赢得了不少读者的青睐。在北京古城地标——地安门的遗址附近,也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悄然而立,红柱灰瓦,彩绘花朵栩栩如生:这就是景观复建的地安门雁翅楼,远远还能看到门楣还悬挂着一块“中国书店”的牌匾,吸引着南来北往爱书人的目光。
严格来说,现在的地安门雁翅楼并不是通常认为的文物意义上的古建筑,但古韵十足的建筑风格依然令书店增色不少。一位女士说,这儿的24小时书店具有浓郁人文特色,自己就是被吸引过来的,“古建筑模样的外观就很吸引人,尤其还有那么多的好书,这种组合模式特别值得点赞”。
“从某种意义来说,古建筑也是文化的一个显性形态,书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对此,中国书店党委书记张东晓表示,尤其中国书店还是以古籍类图书见长,“书店开在这里,业态配合较好,也是两种文化载体的很好融合”。
在中国书店雁翅楼店内,一些读者正在认真看书。上官云摄
的确,从上述可以看出,“古建筑+书店”的模式似乎给文物保护利用以及阅读空间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著名文化学者张颐武表示,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建筑文物应当保护起来,但有一些像历史文化街区、片区等,人文和历史价值虽然很高,但未达到负担参观功能的程度,因此便可以考虑在保护的前提下,开设书店或变成阅读空间或者文化艺术展示空间,活化利用。
“只有活化利用,上述那些街区、建筑才能有序发展,只是长期空置是没有意义的。”张颐武也强调,“当然,绝不能破坏原有风格和建筑,保护始终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