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第一个医师节:最好的药方叫做“希望”
来源:映象网 | 2018-08-20 08:11:59

8月19日,是中国第一个医师节。

冰冷的神情,惜字如金的表达,让医生这个封闭的群体很难被人理解。

常人能够体验到被告知病情后的无助,却不知道医生面对不确定病情的艰难决策;

能够经历手术室外的焦虑等待,却看不到手术室内的生死赛跑;

既然疾病是每个人都无法绕过的劫难,或许你愿意知道,曾经帮助过你,和未来可能帮助你的医生们在做的事——

8月13日上午8点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郭文治和病人家属进行术前最后一次谈话。

要手术了,这台“胰十二脂肠切除术”完成需要5个多小时。切除部位多,要和家属再次沟通。

“大夫,该切哪你只管切”!家属来自河南农村,是患者的姐姐和爱人。50岁的男性病人入院时浑身黄的像塑料人。辗转多家医院,最终找到了能治这个怪病的医生。上了年纪的老母亲还不知道儿子要做这么大的手术。一家人把“生”的希望全寄托到了郭文治身上。

临走前,她们向郭文治深深鞠了一躬。

鞠躬、流泪、不知所措的表达,饱含了病人家属对医生无言的信任:我们把亲人的生命托付给你了!

这样的托付,在郭文治20多年从医生涯里,数不清有多少。

几乎每天住在医院,见惯了生、死的坚硬的心,遇到这样的情景,还是会被患者渴望“生”的眼神触碰到。

△被一名患者家属在走廊拦下,询问病情

“医生和患者,不是消费和被消费关系”,他在查房时、医护人员交接班的晨会上、科室业务会上,都在提醒年轻医生:不能因为病人不懂,就不尽心、不负责,因为自己的不操心给病人造成伤害。

从医是个良心活。

清晨7点

开始新一天工作前,郭文治凌晨4点刚做完一台肝移植手术;

7点到7点半

在ICU查房回到医生办公室,听医护人员交接班汇报病情;

8点

△早上8点,郭文志开始查房。每个病人的名字都能脱口而出

他带着手下的管床医生对普通病房查房:

“程五金,你今天感觉咋样?”他管辖的病床有33个,新来的、久住的,每个病人的名字他都记得。

“多活动!到明天这个时间,要吹够100个气球,一个气球吹两遍,不睡觉的14个小时里,你自己计算好一个小时吹多少,要完成任务啊!”

为了让病人早点好起来,对术后病人,他有时候像教练一样严格,有时候还要做思想工作“你的孩子也好,爱人也好,谁也不能替你把这口痰咳出来。好起来,全靠你自己!”

9点半

走进手术室的郭文治开始了“胰十二脂肠切除术”:手术漫长又复杂,病人的胆管下端有肿瘤,胆汁流不下来,腹胀、浑身发黄。

在2.5倍的放大镜下操作,手术也需要格外冷静精准,粗一些的动脉直径仅有4-5毫米,病灶切除后,再把切开的动脉缝上,血要保证能正常通过。

下午17点

手术顺利完成;

△下午17点,手术顺利结束,病人被推出手术室

从早上到医院已经连续8小时没喝水、坐一下了,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医院手术餐厅。

△一天没有吃饭了,来到手术餐厅吃饭时,电话打来:又接到了一台手术任务

△匆匆吃了几口凉透了的饭菜

△很累,但很开心:手术病人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差,早点做完手术早点恢复,病人也能减轻些负担。

17点半

回到办公室,开始处理上午科室接诊的病人病情;

△刚回到医生办公室,又有等待已久的病人家属询问病情

19点

没有时间回家了,19点科室还要开业务研讨会;

凌晨1点

还有一台肝移植手术等着他……

这是一名医生普通的一天。

年复一年,每天清晨从查房开始的生活里,病房、门诊、手术室几乎占据了所有空间。没有休息时间,家就是旅店。和孩子好久没见面了,回家时孩子睡了,走时,孩子还没起床。

有时候,他也会厌倦这种单调的生活,想歇歇的时候,看到病人渴望生命的眼神,又觉得愧对病人。

科室的重要业务是肝移植,很多重症病人在等待肝源的过程中死去。这让他觉得更没理由放松:救不了所有人,也要尽自己的力帮助每一个来就诊的病人,让他们有机会好起来。

生与死,只有概率,没有定数。

医生掌握着整个诊疗过程的主要环节,病人必须也只能听从医生的安排。

不对称的信息、冰冷的语言,不负责任的态度都会让病人、家属感到绝望无助。

△术后,每个病人排出的液体数量、颜色,都是有没有好转的指标

一个重病患者,拖垮的是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病人好了,再穷的日子都能继续;病人离去,活着的人面对的是不可预知的伤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郭文治要求他的医疗团队要有“温度”:有一丝希望,都不能说我太累了,放弃了。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来源:映象网 文/张可丹 视频制作/程维康 拍摄/王浩峰 图片/路风浩 责编/杨薇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