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发烧患儿增加 专家建议合理使用退热药物
来源:羊城晚报 | 2017-06-30 15:17:54

正式进入暑假后,随着孩子户外活动时长和运动量增大以及空调的广泛使用,一冷一热,导致儿科门诊的“小病号”也呈现增多趋势。多家医院已设立儿童发热预诊台,第一时间缓解发热患儿不适,缓解门诊排队压力。

多数患儿的症状以发烧为主。专家表示,盛夏来临,夏季发热性疾病高发,家长们要引起警惕并加以预防。有家长看到孩子发烧,不测量体温就急忙奔往医院;有些家长认为体温下降后不利于医生诊断,带着药也不给孩子服用;还有一些家长排斥药物,坚持让高烧孩子“自愈”;一些妈妈焦虑不安给孩子混服各类药物以求快速降温……专家指出这些方式都极为不妥。

首先,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机体与感染进行对抗的一种表现。但是孩子发热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体温情况,在腋温超过38.2℃时,尤其是就诊距离较远或交通不方便,应先使用专业的儿童退热药给孩子进行降温治疗,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

那么针对家长们在孩子发烧护理过程中,常遇见和反复纠结的一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多位儿科专家,专家就这些疑惑给出了以下解答。

问题1:

对于儿童常见的感冒发烧,什么情况下一定需要用药?

回答:一定要结合症状,进行综合评估,即根据临床的表现,选择是否到医院就诊。首先,对于腋温超过38.2℃的孩子或者因发热引起明显不适症状,建议服用退烧药。

一旦孩子感冒发烧,家长一定要观察孩子的呼吸频率,如果一个月龄之内的孩子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一岁以内的孩子呼吸频率超过50次/分,一岁以上的孩子呼吸频率超过40次/分,这就是气促,哪怕没有咳嗽、发烧,也务必到医院就诊。

必须要指出的是,三个月以下孩子发烧建议都去医院。其他的症状还需要靠医生和家长进行临床观察,根据日常的活动能力和孩子进食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另外,非处方药的说明书里都标注用药超过三天就要到医院就诊。现在很多家长认为药品只能吃三天,实际原因是,当三天症状还不减轻的时候就可能有并发症,要到医院里看病。

问题2:

现在市面上小儿发烧感冒药,哪些成分是安全的呢?如何辨别?

回答:儿童有别于成人,其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特别是两岁以下儿童,用药宜慎重。但家长不应盲目排斥用药,而是应该注意合理用药。目前市场上常见治疗儿童感冒发热的成分,根据其作用可以分为:

⑴解热镇痛药:该类药物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儿童发热指南的推荐,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适用于儿童的退热剂成分。这两种成分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通常30-60分钟起效。2016年出版的中国儿童不明原因发热指南中建议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龄以上的儿童,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个月龄以上的儿童。

⑵鼻减充血剂:可用于缓解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目前,伪麻黄碱是儿科最常用的口服鼻减充血剂。

⑶ 镇咳药:常用的镇咳药可分为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可待因)和周围性镇咳药(如甘草硫浸膏等)。儿童必须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如可待因及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右美沙芬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咳药,常与祛痰药或第一代抗组胺药组成复方制剂。儿童一般应少用镇咳药,少数剧烈咳嗽或伴有胸痛和高张性气胸的患儿,可给予镇咳药,儿童使用镇咳药3~7天,若效果不明显,应作进一步检查。

总之不论对于含有哪种成分的产品,务必遵医嘱和说明书用药。

问题3:

很多家长会自己囤药,可能忽略说明书。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看说明书?

回答:首先,儿童药物的最基本要求是安全性,任何一种成分都要有良好的安全性。安全性主要就是看说明书里面的安全提示,我们都有提示的。

第二,过期药物一定不能使用,要定期清理你的药箱。

第三,药物储存的条件要注意:一是避光,二是避高温。有的药物不能在空气里暴露时间长。

第四,在给孩子服用退热药之前,要务必看清楚退热剂的成分、剂型和适用年龄段。要注意说明书上提醒的药物服用剂量。说明书上会注明,根据儿童的体重换算服用该药品的剂量,一定要精确按照剂量服用。同时,儿童最好能够使用滴剂、口服液等剂型,有助于精确控制服用量。常见的儿童口服退热药物的剂型为混悬滴剂和混悬液。其中混悬滴剂一般配有婴幼儿专用的卫生滴管,方便给月龄较小的婴幼儿喂药。

第五,药品说明书上都有禁忌症,并注意禁用年龄和不良反应。

专家最后还提醒:孩子发热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孩子照常玩耍和进食,可以不用急着去医院,注意观察孩子的体温和活动情况即可。但当腋温超过38.2℃,或者孩子已经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等症状,则推荐及时使用专业的儿童的退热剂进行降温治疗。发热的首要治疗目标就是帮助孩子缓解不舒适的症状。如高热不退,或者出现其他的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华章 杨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