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或将放缓。在11月14日的高工锂电年会上,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预计,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增速将由2021年的183%降至117%,2023年至2025年或将进一步下降。
在经历了持续的产能大扩张后,动力电池厂商需要另寻出路,“出海”逐渐成为行业趋势。为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电池企业正纷纷选择海外建厂,中欧班列运送动力电池出海也被认为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资料图)
高锂价或拉缓锂电产业增速
谈及明年锂电池行业的景气度,欣旺达副总裁梁锐比较乐观。他预测,明年动力电池加储能电池合计出货量将翻倍。以今年锂电池约600GWh的出货量计算,明年出货量将突破1TWh。同时,他还调高了对2025年出货量的预期:“原来我们预测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量达1.2TWh至1.4TWh,储能大约600GWh,加起来2TWh。现在看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好一点。”梁锐说。
他表示,做出这样乐观预测是基于三个基本判断:从近期国际会议传达的信号来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将更加积极;中国已确立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地位,中国企业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客户的认可和订单;过去一两年投资的大量电池产能将陆续释放。
相比梁锐的乐观,瑞浦兰钧能源董事长曹辉则显得谨慎不少。“我认为明年动力电池增速有30%至40%,储能为80%至100%。储能增速高主要是今年上半年基数比较低。”曹辉表示,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为600万辆,那么预测明年销售800万至900万辆是比较现实的。
高工锂电董事长张小飞亦提及原料涨价、行业利润下滑造成的负面影响,并透露出担忧。他还提到,在基数增大后,行业增速看起来不一定会再那样“美妙”。
直面挑战 多渠道海外布局
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电池厂正考虑出海;同时,受电池厂出海带动,相关产业链亦须考虑出海配套。
“现在到欧洲建厂,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是‘迫不得已’。”梁锐在论坛上表示,在欧洲建厂其实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是中国的供应链比欧洲更加完善,欧洲本地没有很好的供应链,需要重新建设;另一方面是欧洲生产成本较高,对绿色制造方面的法规也需要仔细研究。
利元亨副董事长卢淼表示,公司在美国的投入会多于欧洲。“美国当地的决策流程更快,其政策和环境我个人更看好。”她认为全球装备离不开中国,所以目前仍想到美国拓展市场。
曹辉则选择了一个“不在欧美”的地方。“我们明年就会有比较大的出海动作,但应该不在欧美。客户的需求不一定是本土建厂,所以可以选择一个最赚钱的地方,那不一定是在他们当地。”他表示,如果进口关税是20%,本地建厂成本要高50%,那么选择其他低价地区建厂会更合适。
此外,梁锐还呼吁利用中欧班列帮助国产动力电池出海。“在与行业协会、政府对接的时候,我经常说希望解决中欧班列运输动力电池问题。如果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建电池厂将是最合适的,当地还有绿电资源。”梁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