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郑、新密、郑州火车站物流片区明显不同的是,郑州经开区物流片区还聚集了很多国内快递巨头建在河南的分拨中心。
顺丰、中通、申通、德邦、宅急送、极兔、韵达、圆通、百世等都汇聚在这里。刚刚过去的“双11”,每天有数千万个包裹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群雄并入 许多快递巨头将河南分拨中心设在了经开区
德邦
2013年4月,德邦成为入驻经开区的第一家快递企业
2021年10月底,德邦快递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2021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225.59亿元,同比增长19.03%。德邦快递总资产达147.62亿元,较2021年初上升20.88%。
这里面,有德邦快递河南区的一份贡献。
德邦快递河南区负责人朱建武称,德邦2007年进入河南市场,也许它不是第一家进驻河南市场的快递企业,但却是入驻经开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第一家快递企业。
2013年4月,德邦迁入郑州经开区时,只有1个大区,每日货量只有2000吨。如今,8年时间过去了,德邦河南变成了7个大区,每日处理货量达1.2万吨。
2013年8月,德邦在快递市场开始发力,于郑州,则租下了经开区丰树产业园一个库。如今,丰树产业园170多亩地、3个双层库全归德邦使用,日处理快件可达50万单。
也因此德邦河南在德邦全国网络中,业绩稳居第一。
顺丰
入驻经开区的这些年,见证了它的成长
顺丰比德邦进入河南市场要早,是在2003年。
2014年,顺丰河南分拨中心搬至经开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普洛斯物流园,一出手就拿下了2万平方米的场地。2015年,又追加了2万平方米。
河南顺丰速运公共事务部高级经理张浩至今仍然记得,几年前的经开区荒凉得很,顺着航海路一路向东,路上跑的全是大货车,路况不好,漫天尘土飞扬。如果早上过去,中午回不到市里的话,就得自己带饭,因为那边没有卖吃的,更没有饭店。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开车前往,如果中途想方便,路两边没有一个公厕。
如今,经开区的路修好了,绿化带也有了,公厕更是随处可见,俨然成了景观大道。
顺丰速运在河南的员工也从刚开始的二三十人增至现在的1.2万人以上,业务量每年以30%的速度稳定增长,日处理货量达上百万件。
圆通
以前河南公司只有三四十名工作人员,如今有1000多人
河南省圆通速递有限公司是2016年搬入经开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自建分拨中心的。
2013年,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和河南省邮政管理局的招商引资下,圆通速递在经开区拿下了120亩地,2016年10月底正式搬入。
2001年,圆通速递河南公司从武汉发往郑州的快件,连一车54立方米都装不满,如今,每天货量达1000多立方米。以前,河南公司全部工作人员只有三四十人,如今达1000多人,“双11”高峰期时能有2000多人。就拿刚刚过去的“双11”来说,圆通速递河南公司高峰期的业务量已达每天400万单。
随着业务量的攀升,现有的120亩场地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眼下,圆通速递已在中牟拿下了213亩地,新场地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成绩傲人 每天,数千万个包裹从经开区发往全国各地
提到经开区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人言必提及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这个园区是经开区快递行业发展的核心区,也是关键点。
2010年,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在经开区成立,园区规划面积86平方公里,范围为芦医庙大街以东、万三公路(规划G107新线)以西、陇海铁路线以南、郑民高速公路以北围合区域。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为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2012年2月,省政府行文批复将“河南省全国性快递集散交换中心”列为2012年全省新开工重点建设项目。
同年12月18日,由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管委会和河南省邮政管理局共同牵头的“河南全国性快递集散交换中心项目签约暨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园建设启动仪式”在郑州隆重举行。目的就是要对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然后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快递企业。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招商局一位负责人称,2012年,新加坡普洛斯成为最早入驻园区的物流地产项目,占地约10平方公里。2013年,物流园区进入高速发展的“井喷”阶段,区域内30多条骨干路网、100多公里全部开工。
“德邦成为入驻园区的第一家租用型快递企业,2013年年底入驻的宅急送成为第一家自建型快递企业,然后是中通、圆通等。”河南省邮政管理局二级调研员陈宏敏称,2013年快递企业开始陆续入驻郑州国际物流园区,2015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21年前5个月,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上报金额为21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去年同期上报数据为167.7亿元)。
“四通一达”,加上顺丰、德邦、京东、极兔等快递企业纷纷入驻经开区,目前,河南快递企业的日单量达到了数千万单。
截至目前,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累计签约各类物流项目81个,协议总投资456亿元;通过二次招商引进物流企业127家,各类物流企业入驻总数208家。
经开区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初具规模。(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吴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