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宝网的崩盘,再度引发社会对于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关注。近年来,在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教育和相关部门的强力监管下,整个社会已经对各类形形色色的高额回报“理财产品”有了一定的风险认知。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从P2P、现金贷、校园贷、培训贷到ICO等一系列事件中,参与者的博傻和投机心态仍然需要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2017年12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南京宣布,钱宝网实际控制人张小雷因涉嫌违法犯罪向当地警方投案自首。据了解,张小雷等犯罪嫌疑人以钱宝网为平台,以完成广告任务获取高额收益为诱饵,收取用户保证金,采用吸收新用户资金、用于兑付老用户本金及收益等方式,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巨额资金,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活动。
近年来,涉及居民理财领域的风险大案要案不断发生,牵连人数之广、涉案金额之大都令人触目惊心。按理说,这些事件社会影响巨大,受到了极大关注,从监管者到各类媒体,都对这些风险事件进行了充分的披露和报道,民众应当对这类产品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为何此类大案要案还是不断发生?
实际上,作为钱宝网的投资者,对其风险应当有一定预期。2015年,南京当地多家媒体曾接到相关部门的“封杀令”,要求取消和钱宝网、钱旺公司合作的宣传、投资、商务项目。2016年,南京市有关部门甚至在钱宝网办公楼周边贴满“警惕非法集资”等宣传标语,警示投资者不要上当。
实际上,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有一部分投资者在起初就知道这很可能是一个骗局,但是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由最初的观望、观察,到小心谨慎地试探投资,投资获利后再扩大投入,到最后大规模甚至通过借贷进行投入,最后深陷其中。而在钱宝网崩盘之后,一些投资者表现出的情绪不是懊悔自责和反省,而是怨自己没有早点进入早点退出。换言之,他们在意的并不是这是一个骗局,而是觉得自己“跑晚了”。
在此类案件中,部分参与者的“博傻”倾向特别明确。诚然,大部分受害者由于金融知识、风险识别等风险承担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误导、欺诈,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投资者,其本身对于风险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却存在“比别人跑得快”的心态,大胆参与这些投机游戏。这些人,都自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反应更快,能够在这些骗局中火中取栗、全身而退,不会成为最后的接盘者。就这样,从2012年创立到2017年创始人落网,涉嫌非法集资的钱宝网存续5年才东窗事发。
目前,社会舆论对于这些案件的受害者大多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对于受害者,我们无法过于苛责,但也应意识到进一步加强风险教育的重要性。收益性与风险性是金融投资的两大基本属性。在类似钱宝网的骗局中,大多以高收益作为诱饵,对风险不作任何提示,有的甚至将实际控制人“偶像化”、“英雄化”,对投资人进行深度洗脑。过去,包括P2P、现金贷、校园贷、培训贷、ICO等,在开始的时候都化身金融科技公司,实质性地开展金融业务,只有在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时才受到关注。
2017年以来,中央和有关部门都不断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应当进一步强化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弥补社会部分群体对风险识别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应充分认识到这类打着各种旗号的“高收益”产品的风险,不要抱有政府会兜底的幻想,更不要抱着自己比别人聪明的想法火中取栗。(吴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