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来讲,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是一个很严肃认真的学科,现在却变成市场经济里一个赚钱的项目。
2002年,一篇《细说粉彩》使我与《艺术市场》杂志社结缘,在这里陆陆续续地发表过一些文章。《艺术市场》杂志创刊之时,社会上艺术门类的杂志并不多,至今已有15年,对于规范艺术市场行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是1956年进故宫,1998年“出宫”,42年的光阴都花在了“宫中”。退休之后更加繁忙,有时开玩笑说“我什么时候能闲下来”。退休这些年除了将手头故宫博物院60本珍品集我负责的那一部分编完,还出了一本《元代瓷器》。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元代瓷器》在业界引起了很大轰动,社会反响非常好。之后有古籍出版社向我约稿,接着又写了一本《中国彩瓷》。其实在我快退休之前,就打算利用故宫的丰富资料与学习环境再编一本书,当时用图片需要打报告,经过院里层层审核,通过了才可以用,非常严格。我还记得由于需要的图片很多,院长杨新不给签字,我就跟他软磨硬泡:“过几天我就退休了,临走再编这一本书。”最终才同意。
退休之后参与社会活动的这些年,从鉴定和研究的角度上比在“宫里”有很大提高,在“宫里”接触的是正统的真品,而社会上有许多过去没见过的好东西,也有仿古瓷。全国20多个省市有瓷窑,没有一个地方不做仿古瓷的,看的多了扩大了自己的眼界,通过与有经验的藏家交流鉴定水平也提高了。特别是从事古陶瓷研究,如果不知道真假,又怎能去研究呢?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文中配图是当代仿品,如果确实不知道它是假的还可以谅解,但就怕是有意为之,为今后走入市场做铺垫。也有的人想借我的名干这样的事情。记得多年前,有一位外国华侨买了几件元青花仿品,跟我说:“叶老师,您写一篇文章,把我的一张图片放到您文章里面就行,会给您丰厚的报酬。”这种事情怎么能做呢?作为专家,如果不提高警惕性就会混入市场当中。因此,凡是生意我都不参与,我也不清楚它的市场价格,只能帮助参加认识藏品对不对。
进入社会这些年我长了不少见识,尤其是古董行业人员复杂,市场混乱。如何正确对待市场、如何规范市场,是眼下最应该解决的事情。总体来说有三点:
其一,现在的鉴定人员、鉴定机构比较混乱,北京市就有好几十家搞艺术品鉴定的,全国各地就不用说了。现在有些人弄一个执照就做起鉴定,北京市好多鉴定公司说他们的顾问专家是谁,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就摆出我们的照片成了他们的顾问专家。在博物馆里来讲,鉴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是一个很严肃认真的学科,现在却变成市场经济里一个赚钱的项目。有些无业游民也摇身一变成了专家,参与电视鉴宝节目。专家的鉴定水平不一样,肯定发表的意见就不同,所以我觉得这在当前来讲是影响市场的主要原因。现在需要做的是尽快将鉴定机构规范起来,否则这样混乱无序的状态给收藏家造成了很大困惑。
曾经有一位藏家经过各种途径找到我,让我帮他看看藏品,去到他家里,只见楼上楼下摆满了各处买来的瓷器,只可惜都有问题,我便给他做思想工作,说不能再买了,辛苦挣来的钱不容易。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大收藏家”,家里收着几百件、几千件,甚至上万件的假古董,这些人不仅骗了老百姓,同时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还有一个藏家让我做鉴定,我告诉他这是现代仿品,并跟他说明理由。说完以后他就从他的书包里面掏出来3个证书,证书测定的结果有一个说是明代仿,一个说是民国仿,还有一个是假的。他问我说应该听谁的,有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鉴定机构?文物局有一个国家鉴定委员会,委员的情况比较复杂,表面是不参与民间的。所以,在艺术市场方面,尤其在鉴定这个方面,如何把它规范化,让我们的藏家买东西、收藏能够更放心,让他们对自己的投资更踏实,作为政府国家来讲,或者是媒体,应该在这方面想办法做一些工作。
其二,通过接触文物艺术品市场发现,市场开放了10多年,民间文物知识普及程度却很低。目前的状态是国内各个文博机构关起门来自己搞研究,从来不与民间交流,如何与民间融到一起共同研究探讨鉴定工作很重要。2012年,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馆庆系列活动重头戏之一 “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展出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内外30余家参展单位的共90余件元青花。从博物馆的角度讲这场展览办得特别好,我曾看过三次。如果借这个展览机会同时将社会上仿的元青花找来放在一起对比展出,专门举办一场研讨会探讨仿品元青花瓷器为什么假、真的与假的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来对藏家及民众也是一种教育,提高鉴定水平。现在藏假人员跟文博机构对着干,我们又对他们置之不理,其实这对社会大众并没有好的影响。中国市场经济已经快20年了,还有很多人连最拙劣的造假都分辨不出来。所以,近两年我特别想编一本普及性的鉴定书籍。其实,鉴定并不是那么复杂、深奥,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真的是什么样。
其三,国家应该对仿古瓷进行严格管控,不能让景德镇等一些地方随意制作仿品。现在假古董已形成产业,从制假、售假,再到买假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几年前,汕头市有一条街,类似于北京潘家园摆地摊卖一些瓷器杂项,他们把所谓的“精品”都放在家里,有专门卖明洪武青花釉里红的,有专门卖清三代瓷器的,品相都很不错。有特殊需要可以到家里选,他们口口声声说是祖辈留下来的或是哪儿弄来的,其实则不然,都是新作的。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达,人们利用高科技能够精准地检测出釉料、胎土等的化学元素,参照这些标准数据便于仿制。目前,水平较高的仿高古瓷经过做旧便可以混入市场当成真的去卖。对于市场有人卖就有人买,但是,如何维护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下一代人的研究已成为严峻的事实。若干年后,等老一辈的专家不在了,后世也许对现代仿品都不知道是老的还是新的,即便是现在面对很多假品或仿品,专家顾虑到藏家的情面及个人安危,也没有人敢说出真想。所以我认为,不应该让他们随意制作仿古瓷,再现古代艺术是可以的。20世纪70年代,景德镇出于科研目的进行仿制,再现元代青花艺术。而如今的仿制是为了做生意,很多人将高仿品当真的买了还不自知。其实做仿古瓷也不是不可,但必须要在瓷器上做标记,比如落款标明景德镇制,让人们知道这是现代人做的高仿品。因此,如何做仿古瓷,国家应该进行规范,给瓷器印上标记。这样对古代、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以及20世纪以来的瓷器就都清楚了,保证正统的文化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否则以后没人会认识这件瓷器到底是后仿的还是古代的,对中国艺术精髓是一大损害。
媒体来源:艺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