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晚,华夏幸福(600340.SH)发布2017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作为盈利能力持续增强的上市公司,华夏幸福实现营业收入222.6亿,同比增长26.4%;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3.7亿,同比增长35.7%,增速高居同行业前列。
报告期内,华夏幸福投资运营的园区新增签约入园企业222家,新增签约投资额731.5亿元。不难看出,作为唯一跻身千亿俱乐部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始终坚持“产业优先”战略,不断提升产业创新驱动能力,促进委托开发区域的产业升级。
截至2017年6月末,华夏幸福预收款项余额约1,330.6亿元,较期初增长29.8%。上述款项将在未来3年内逐步结转为公司的营业收入与利润,有利于锁定公司未来三年持续高增长的经营业绩。
园区业务稳步推进 产业发展持续发力
华夏幸福净利润的持续增长,离不开其产业园区业务的稳步推进。
据华夏幸福此前发布的经营情况简报显示,2017年1至6月,园区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物业及酒店等)同比分别增长了54.91%和120.81%。
另有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底,华夏幸福凭借约3600人的产业发展团队,聚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等10大行业,累计引入签约企业近1300家,招商引资额超3300亿元,创造新增就业岗位5.1万个。
这一点表明,华夏幸福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盈利结构,均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华夏幸福产业发展持续发力,带动了其产业新城开发建设中园区结算收入的稳步增长。而随着公司园区拓展产业发展服务进入规模结算期,产业新城对盈利的贡献还将持续提升。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 聚焦打造产业集群
自2002年开始与固安县政府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PPP模式后,华夏幸福便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力量代表。其以产业新城为载体,以创新理念为抓手,通过一系列专业的产业服务,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摸索出一条值得借鉴的道路。
报告期内,公司与华为集团、美国ATI集团等行业翘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本、资源、市场等层面的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
此外,华夏幸福还加快推进与国际优秀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今年先后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携手搭建国际产业和智慧城市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共同探索出国际智慧产业新城的创新性综合解决方案;与吉林大学开展合作,搭建平台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同探讨设立“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固安研究院”,推动文化产业国际创新合作。
PPP
今年,华夏幸福PPP模式再获认可。1月,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中国基金业协会联合召开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座谈会,公司作为民营企业代表受邀参加,随后公司完成发行国家发改委和中国证监会首批推荐项目中唯一一单园区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5月,安徽省滁州市来安产业新城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第二批PPP项目典型案例;8月,公司“固安新型城镇化PPP项目市政物业服务2017年度第一期资产支持票据”成功发行,为全国首单落地的PPP资产支持票据项目和首单园区市政服务类PPP资产证券化项目。
而对于华夏幸福来说,上述殊荣最好的回应,自然莫过于一份对投资者有所交代的成绩单。
截至报告期内,公司产业新城基本覆盖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国家重点城市群。其中,在京津冀以外较先进入的杭州区域和南京区域已跻身公司业绩增长极,嘉善区域和来安区域分别作为两大区域的核心,标杆示范效应显著。
嘉善区域(2013年签约)上半年新增签约投资额58.9亿元(2014年3.4亿,2015年12.8亿,2016年42.7亿),占公司新增签约投资总额8.1%;同期,来安区域(2015年签约)新增签约投资额37.5亿元(2016年45.3亿),占公司新增签约投资总额5.1%。
随着上述区域持续发力,成为公司在传统成熟区域外的业绩绝对增长级,以及后续进入的珠三角、武汉、郑州等区域发展节奏有望比肩杭州和南京区域,进一步彰显了公司战略选址能力持续发挥优势,产业新城异地复制成效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