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公布的一季报显示,该银行总资产和总负债均出现下滑,成为今年第一家资产负债表收缩的银行。市场上有声音称,这预示着中国银行业“缩表”成为趋势。
不过,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多位银行业人士了解到,银行业“缩表”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在当前强监管力推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下,不少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确实开始做业务结构调整,压降部分资产规模,但各家银行压降的情况不尽相同。
“中信银行"缩表"可能是因为在去年年末冲存款,但今年开年时存款流失导致负债端收缩,资产端则是有大额资金到期未续作。银行"缩表"不可能是趋势,但资产结构调整却是趋势。”华南一券商银行业分析师称。
表内外资产都遭压降
央行收紧流动性、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祭出,再叠加银监会强化对资金空转套利等市场乱象的监管,让部分中小银行备感“压力山大”,压降资产规模成为这类银行今年的一大任务。
东北地区一城商行人士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今年该行领导定的工作总基调就是“压规模、降不良”。
“为了应对MPA考核和银监会的监管,我们正在压降表内外的存量资产规模,除了一些到期的项目不再续作外,尚未到期的表内资产也在转让,预计今年上半年压缩表内信贷资产规模至少要100亿以上。”上述城商行人士称。
对大部分银行来说,资产负债表中业务调整最多的,应该是同业业务。已公布的上市银行2017年一季报显示,在同业方面,同业资产中的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规模与2016年末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同业负债中的同业存放和卖出回购与2016年末相比,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显示出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出现收缩趋势。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报称,同业资产与负债的收缩首当其冲的是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而这些银行恰恰是过去两年同业资产和负债扩张的主力。在当前的情况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同业资产出现收缩,国有大行同业资产出现小幅扩张。
除了对表内业务调整外,表外业务也在压降。华北地区一家银行高管向记者透露,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是今年一季度刚开始实施的,春节后为了应对MPA考核,该行仅用了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就压降了表外业务规模三四百亿。
“我们以前是每季度表外资产要扩张400亿左右,今年一季度反而还要压降三四百亿的规模,这对我们的边际增长影响很大;而且为了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出手,能压降的反而都是一些相对优质、流动性好的项目。”上述银行高管称。
上述高管透露,以往受限于资本充足率,中小银行放贷规模有限,但为了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就通过表外理财投资资管计划等方式对接实体企业,现在要压缩表外资产,实质也是减少了对实体企业的资金支持。
“压缩表外相对优质的资产,直接导致我们行一季度资产收益大幅下降,但好在不良资产的绝对额在下降,核销的压力相对减少,使得业绩看起来还可以。”上述高管称。
“缩表”难成气候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压力下,各家银行都会或多或少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过去业务扩张激进的小银行面临的调整压力最大,但即便如此,也不至于引起银行业“缩表”。
招商证券(600999,股吧)银行业分析师马鲲鹏称,从近期对北京部分上市银行的调研情况看,今年广义信贷的量并非是银行经营的核心矛盾和约束,更不会引发银行“缩表”,各家银行对贷款和类信贷资产配置意愿较强,尤其是大行并无显著收缩非信贷债券资产的计划。
“一些银行能压降的业务,都是此前杠杆加得比较狠的业务。目前央行收紧流动性,提高市场的资金成本;与此同时,"三会"又出台政策约束加杠杆行为,两方面结合就在挤压银行加杠杆业务的盈利空间。业务不赚钱,自然要压降。”上述华南一券商银行业分析师称。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称,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五大行总资产比去年末增长3.4%,上市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总资产较去年末增长0.9%,尽管增速出现了大幅放缓,但还不致引发银行业“缩表”。从银行自身角度看,尽管面对监管压力,但只要经济基本面不出现大的调整,融资需求就会稳定增长,银行就有能力通过资产端循序渐进地调整,找到新的可持续的资产扩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