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月到明月 周迅用演技认识世界
来源: 新华网 | 2017-07-04 09:00:33

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节点,古稀之年的许鞍华以一部《明月几时有》重现了香港抗战时期著名的“胜利大营救”。在这幅爱国群像中,阔别大荧幕三年的周迅饰演小学老师方兰,多日不见,灵动如昔。

难以想象,周公子今年已经43岁。年过不惑的她在电影世界业已走过25个春夏秋冬,从《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为梦想走出大山的少女,到《如果爱》中为梦想苦苦挣扎的孙纳,历尽《风声》的劫波,最终成长为《明月几时有》中的巾帼英雄。

对于演员真谛,陈道明说:演员不能只带脸进现场,一定要带着脑袋进现场,因为演员不是演脸的,而是演心的。肌肤之苦是演员职业本身应该承受的,我从来不认为冬天跳到水里、夏天穿着棉袄,这是一个演员的成绩。体会,使人心累,对演员来说这是最苦的。

没有上过表演学院的周迅,自然也没有机会系统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理论。可因缘际会接触到表演后,情感充沛的她便忘我走上了体验派这条最苦的道路。从表演到生活,示范出一个体验派女演员的自我修养。

表演 - 设自己之身,处角色之地

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例如电影之于周迅。因为父亲在电影院工作,小时候的她就像《天堂电影院》里的小男孩多多,在电影院看了一场又一场的电影,华语的、译制的;黑白的、彩色的,每次看电影对她而言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

在电影的陪伴下,周迅初中毕业,在考上高中的同时,也被浙江艺术学校民族舞专业录取。父母希望她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读高中,而内心渴望艺术的周迅用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的方式和父母冷战,终于15岁的她从衢州来到了杭州,成为一名艺术学生。

寒暑流易的艺校三年,她兼职拍挂历,一本赚20块。因为挂历照,她被《古墓荒斋》的导演谢铁骊相中,出演一个小狐妖。

毕业后周迅抑制不住对表演的渴望,已被分配到歌舞团的她,面对依旧反对的父母,没有正面交锋,留下一封信,便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这时候的周迅像极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中的小裁缝。受到文艺的感召,毅然离乡追梦。只是她没有一战成名的幸运,只能和大部分北漂一样住地下室,握紧每一个机会。

在《风月》剧组,周迅一呆就是好久,偷师张国荣和巩俐演戏,她在表演上与生俱来的天赋被陈凯歌慧眼识珠,几分钟的戏份被盛赞为“她是很好的心灵沟通者”。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