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通过儿童看现实 绝望中散发人性的光芒
来源:新京报 | 2019-05-05 08:13:20

《何以为家》剧照,赞恩照顾临时家庭中的弟弟。

赞恩和他的妹妹。

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在这个近乎被“漫威”遮蔽的四月末院线,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沉重思考。影片使用一种近乎于纪录片的形式跟随着生活在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男孩赞恩的人生轨迹,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残酷的生活画卷。

赞恩捅伤了妹妹的“丈夫”被送进监狱,原因是他让年仅11岁的妹妹怀孕并流产致死,而制造这起悲剧的罪魁祸首正是赞恩的父母,是他们将年幼的妹妹半卖半嫁给了自己的老板。电影的开头发生在法庭之上,电影一边揭示赞恩是如何被判刑的,一边揭示赞恩为何要状告自己的父母。

赞恩的父母没有固定工作,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一家人没有床,只能挤在地上睡觉。为了生计,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生活,不惜出卖管制性的麻醉药物给监狱里的犯人;而年幼的孩子更是没有合法身份,还要被迫干着各种劳力。赞恩因为不同意妹妹的“婚事”,在携妹逃跑未果的情况下离家出走。后来,赞恩认识了单身母亲拉希尔——一个埃塞俄比亚非法劳工,并和她及儿子三个人组成了临时家庭。在这个部分,赞恩细心照料弟弟,拉希尔努力工作想要获得一张假的身份证,他们都获得了暂时性的幸福和安稳。可惜好景不长,拉希尔被警察发现带走,赞恩再怎么努力照顾弟弟也无法对抗命运,最终还是让心怀歹念的商人把孩子骗走。

《何以为家》的故事并没有刻意煽情的地方,但是处处透着酸涩,好多地方都让人难以释怀,比如拉希尔被带进监狱,她内心因为思念儿子而饱受煎熬,加上正在哺乳期,一边用手挤乳汁,一边哭泣;再比如赞恩辛辛苦苦攒钱抚养没有血缘的弟弟,却被房东赶走,存在家里的钱也无法取出……生活的无奈通过细节为我们一一展开,一个满目疮痍的黎巴嫩激发了我们追问原因的欲望,而导演的社会关怀也由此彰显。

事实上,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也并非是扁平的,尽管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着如电影一般的惨状,如果不是通过艺术作品,和平世界里的人又如何能够懂得他人的苦难?这部电影用孩子的视角带领我们看到一个对很多人来说都从未涉足的世界。

《何以为家》导演是娜丁·拉巴基,作为一位女性,她的电影里充满了对孩子和妇女的观照。这部电影筹备了五年多的时间,拉巴基做了大量的走访工作和社会调研。我们不难在电影里看出,虽然故事几乎都是围绕赞恩展开,却依然可以展现出一个宏大的底层移民社会。

战争显然是中东地区不可回避的问题,由此带来的贫困和移民问题更是棘手。作为人类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东地区也激发了很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何以为家》的直译名是“迦百农”,迦百农本是《圣经》里的地名,但是,“迦百农”(Capernaum)又有“乱和无规则”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也许正是影片所展现的。当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跟随年幼的赞恩在他的生命中不断地遇到厄运,相信熟悉《圣经》的观众会不禁要问,这样的苦难尚在人间,上帝究竟在哪里?

电影里的赞恩也有这样的责问,他在法院上要求自己的父母不要再生育,在年幼的他看来,这样不节制的生育只能带给孩子苦难。而他的母亲也早就被生活折磨得不成人形,认为自己不过是苦苦支撑养活孩子。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一个孩子在控诉自己不负责任的父母,实际上更是控诉整个社会的不公。贫困和苦难的根源究竟是什么,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足够引人思考。

值得欣慰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展现黑暗的绝望,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体现着人性的光芒。不论是电影里表现出的底层人民之间的相互扶持,赞恩对妹妹和没有血缘的弟弟的照顾,还是他一路上遇到的陌生人给予的善意,都让人心怀一丝希望。更让人感到开心的是,电影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电影里的赞恩在生活里也叫赞恩,他的确出生在一个叙利亚难民家庭。电影拍摄完成后,他有机会去挪威生活,并且接受教育。由此,我们看到,电影观察我们的生活,展现我们的生活,最终也可以介入我们的生活,并产生意想不到的意义,这或许是《何以为家》电影意图之外的东西,却更加难能可贵。□余余(影评人)

.

.

.

财经快报网 http://news.17car.com.cn/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