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少女与家庭,真正中国式青春片
来源:新京报 | 2018-12-07 09:12:27

《狗十三》海报,正在被父亲、其他亲属、社会雕刻的女孩李玩。从有血有肉的人变成设定好的雕塑。

曹保平导演在2013年就制作完成的电影《狗十三》,时隔五年之久终于在今日登陆院线,不同于导演之前诸如《烈日灼心》等涉及犯罪的类型片作品,这部电影是一部小成本的青春成长片。在笔者看来,《狗十三》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电影,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近期院线电影的一个不容错过的亮点。该片以一个13岁青春期少女李玩为主角,讲述了她和宠物狗“爱因斯坦”的故事,从中表现了中国家庭、教育和人情、人性的关系。

把对现实的观察放进了亲子关系中考察

李玩的父母离异,她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看似对她宠爱有加,但是当父亲再婚,弟弟出生后,爷爷奶奶还是表现出了中国家庭特有的长辈对男孙的偏爱。爷爷会说:“李玩的名字是随便取的,男娃可得好好取个名字。”仅仅这一句台词,电影为我们营造的中国家庭的温馨就出现了第一道裂痕。

而父亲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送了李玩一只宠物小狗,李玩从抗拒到接受,喜欢上了这只叫爱因斯坦(这个命名也暗示了李玩对物理的喜爱,对应了她后来获得物理竞赛奖项)的小狗。可惜的是,爱因斯坦被爷爷不慎弄丢,李玩的叛逆心被极大地激发了。这似乎是她处在长期被忽略之后的大爆发,可是家长们却只会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试图让她妥协。电影的残酷之处在新的“爱因斯坦”到来之后,这只小狗本来是家里人骗李玩的工具,用来替代走失的那一只。可惜,在李玩从不接受到接受它的存在之后,因为这只小狗攻击了李玩的弟弟,他被狠心的家人送走了……

高级的情感表达未必是外露的,《狗十三》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说很好地展现了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点倒是和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有些相似之处,这些电影都把作者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放进了家庭和父子/父女关系之中去考察。《狗十三》有几场戏都发生在饭桌上,通过围坐在一起吃饭的中国人的日常,表达出了几种中国的处事方式。

在李玩和爷爷奶奶生活的时候,他们并不同桌吃饭,李玩总是端着碗坐在电视机前,这是她这个年龄孩子惯常的行为,但也反映了她和爷爷奶奶的隔阂:他们是无法给李玩心灵上的关心的。而在一家人吃饭的饭局上,看上去慈祥的爷爷的威严一面就得到了展现,父权制家庭的权力结构得到了展现,似乎说明父亲这个角色也有着和李玩类似的童年经历。至于几场父亲带李玩参与的饭局,更是将中国人的饭局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酒桌上敬酒词和客套话,表现的正是我们社会里微妙的复杂人情,也让单纯的李玩开始看见真实而有些污浊的成年世界。两次饭局,她第一次表现出对父亲的失望和不认同,第二次则默默接受了一些规则,表现得顺从了许多,这似乎也暗示着纯真在成年世界的法则中必然被淹没。

剧本扎实、编剧巧思是这部青春片的亮点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焦华静,她是年轻女性编剧里的杰出代表,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和《烈日灼心》,《狗十三》是她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这里面显然有她自己成长的部分经历。作为西安人,她将电影的发生地选择在自己的家乡,西安的地域元素并没有像一般的方言电影那样,成为一个符号性的东西。尽管电影没有出现任何西安的标志性城市元素,但是却拍出了这个历史名城的特殊气质。这个部分从李玩爷爷奶奶的生活方式,到李玩父亲的酒桌话语都可以体现出来。众所周知,西安是一座文化古城,古城的特点之一也有其保守性。故事选择将李玩与父辈的冲撞放在相对保守的西安,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爷爷喜爱的书法,父亲酒局上的吟诗,既符合西安的文化氛围,同时又暗示了李玩和强大的传统父权的矛盾的背景,以及她作为一个叛逆少女的处境。

电影的很多部分,都可以看到编剧的巧思,可以说剧本的扎实是这部小成本电影的一个亮点。电影设定李玩有乳糖不耐受的问题,但是家里人还是逼她喝牛奶。编剧将牛奶作为具有象征性的情节,几次出现在电影里,使得喝牛奶成为一处隐喻。父亲带李玩出席饭局,李玩杯子里是让她一喝就吐的牛奶,这说明了父亲对她的忽视。而喜欢李玩的男孩递给李玩的也是牛奶,暗示了男孩不是懂李玩的人,他们的感情是不会有结果的。而到了电影最后,编剧并没有忘记她设定的这个线索,李玩同父异母的小弟弟也继承了这个家族遗传,在溜冰场吐奶,这绝对不是闲笔,暗示着中国人打不破的家庭观念,也似乎说明同样的家庭教育也许会在这个小生命身上重演,人就是一个不断被社会规训的过程。

当然,尽管是关于成长的疼痛,《狗十三》里的青春并非我们熟悉的“残酷青春”式愤怒的表达,反而有了更多的况味。这其中自然蕴含着一代代传统的教育里对人的异化和压制,当李玩一再被父权制家庭打压而最终选择了妥协的时候,全片的基调是非常压抑的。这个高潮发生在电影的最后,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饭局上,李玩在父亲朋友的劝说下,被迫接受喝酒并吃了狗肉。这是她开始接受社会规训的表现,成长的代价似乎就是不得不去接受那些自己曾经绝对不能认同的事情。所以,有的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从西方的青春类型片里跳脱出来,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国产青春片。

父亲痛哭曲折表现对父权的反思

李玩对父亲的失望不仅仅因为他对自己的忽视还有暴力相加,更是因为她在几次饭局上看见父亲“猥琐”的一面,父亲在社会上的“游刃有余”和父亲的阿谀奉承。但凡有过成人圈子生活经验的人大概都不会对这样的人物陌生,他似乎是我们社会中年男人的一个代表。可是我们也不能说这个男人身上没有可取之处,他对家人的情感还是十分真挚的。但是创作者对上一辈也不尽然全是批判的,我们似乎也不能单纯把这部电影理解为对青春被压制的愤怒。果靖霖饰演的父亲是这部电影里一个亮点,我们透过父亲这个角色,看见了被我们戏称为“油腻”的群体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家庭和工作,或许还有一些一直被压抑的寂寞与孤独。这让这部电影的批判不仅仅指向中国的家庭结构,似乎也有对社会结构的批评。

电影的结尾部分,李玩坐在父亲的车里接到了一直缺席的母亲的电话,放下电话,她问父亲:“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父亲没有回答,这个一直表现得很强势的中年男人在车里适时响起的老歌《再回首》里失声哭了出来。歌词是这样的:“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这里面蕴含着一种没有说出的情感,父亲一边哭一边用手捂住李玩的眼睛,似乎是为了在女儿面前保持尊严。李玩也难得“懂事”地试图化解这种尴尬,她问要不要为父亲放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

如果说一部好电影需要一个高光时刻,笔者觉得这个场景就使得《狗十三》拥有了一个情感上的释放。一直被观众认为是全片最大反派的父亲在这里真情流露,痛哭起来。这里面包含着他对过往岁月的态度,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向女儿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好父亲。在汽车这个狭窄的空间里,父女的情感张力达到了全片的一个高潮,他们最终达成了一种和解。这和解里有温情的一面,却也充满了无可奈何。有意思的是,这种和解是在父亲终于放下了男性所谓的面子时,至此,电影似乎曲折地表现了对父权的反思。

我想《狗十三》的导演和编剧们一定带着一种对成人世界深深的无奈来拍摄这部电影的,电影里大大小小的角色,不论是家人的亲情之爱,还是青春期的朦胧的爱,甚至是主人和宠物之间的爱,这些爱似乎都无法有效地被表达和正视,这或许就是一种生命的常态。但是这部电影的底色毕竟是关于爱的,那些我们曾经在生命中都遭遇过的不被理解的强加的“爱”,这种“爱”是那么强大,滋养着我们,也伤害着我们。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丧失了正常爱人的能力?这似乎也是电影提出的问题。这个答案关乎教育,也关乎人性本身。

□余余(影评人)

.

.

.

财经快报网 http://news.17car.com.cn/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