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三季:未来的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处女作就是被奉为经典的《猜火车》,出演过《大西洋帝国》,如今一座艾美在手的凯利-麦克唐纳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纸牌屋》的迈克尔-凯琳,新版《根》的主演马拉基-卡比,强大的卡司团队保证了表演层面的优秀。而这也是“美剧”《黑镜》的一个主要变化,毕竟英剧更注重故事性,美剧则是个人角色的塑造
并不遥远的未来
有人说,喜剧其实就是将生活中的一些莞尔提炼出来再夸张变形,最终达到爆笑人生的效果。查理-布鲁克这个曾执笔过《看电视毁人生》、《矢在弦上》的讽刺大师,自然明白夸张手法的精妙之处。而细细想来,其实《黑镜》也是如此。
回想一下堪称经典的“首相X猪”开山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乃至《圣诞特别篇》等等,布鲁克不过是提取了现在已有的某种雏形科技,将其夸张(完善)甚至极端化,最终延伸至道德层面进行碰撞——这是他在《黑镜》中最常用的手法,同时也是故事时间点往往设置在“近未来”的原因。
而改嫁后的第三季,自然也跑不了。
首集中全民评分的社交软件,第二集的VR技术已真实存在;第四集的圣朱尼佩洛系统,第五集的麦斯系统,第六集的机械蜂(来自于“当蜜蜂绝迹后,人类只能存活四年”的论调)都已具备理论雏形并在研发之中。而Netflix选择《急转直下》作为首集和主推集,自然是因为与现实的相近性。

前不久刚我看过一篇名为“为什么我发朋友圈就一定要回你消息”的文章,事情源于作者在外游玩时,没顾上回复某人的消息却发送了朋友圈,导致对方大发雷霆,进而引出社交软件也能引发道德绑架的话题。而在《急转直下》中,社交软件已不是绑架这么简单,而是变成为整个社会评判的标准。这样的生活看似荒谬,但真的离我们很远么?
如今无数人在朋友圈中精心修饰自己的生活是为何?为什么大家如此关注微博的粉丝数,Ins、Twitter、facebook的followers数?你上淘宝购物前是不是要看看店铺评分?选外卖、滴滴、优步时是不是也要看看综评?甚至前不久我亲耳听见一位大妈在介绍对象时说到:“把对方的微信加上,看看朋友圈不就知道这个人是啥样了么?”
刘慈欣曾指出过贫富差距崩溃的临界点——“知识直接写入大脑”,布鲁克也点明了社交媒体的边界——当“点赞之交”从言论层面拓展到现实与身体层面,第一集中社会评分替代了我们的个人形象,进而影响到生活的种种;第六集中言论攻击转化为实质性伤害——还是最高级的死亡伤害,而这就是前几年诸多“网络人肉”“扒皮”的心理起因!当攻击不再是“键盘专利”而是会产生实质性后果时,会怎样呢?
学习投资理财技巧,关注热点财经事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请微信添加:tou618 注册就送88元现金代金券!
专注投资者教育 8元即可实盘参与投资,再送送88元券

注册"投教"平台,送88元!赚了您拿走,赔了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