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后发优势?如何补齐短板?
来源:河南商报 | 2021-07-09 08:07:50

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所在区域的高教中心、科创产业发展中心,其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更能说明区域经济的创新实力,而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则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标。

目前,在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的这两项数据算不上亮眼,这里有历史因素和现实原因。但正如专家所说,看到不足,也要看到未来,这些年,郑州也在不断快速提升,追赶兄弟城市,存在着后发优势。

郑州高企数省内第一,在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中垫底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

根据郑州市科技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郑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48家,首次突破2000家,占全省高企总数的42.85%,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其中,郑州市2019年度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82家,占全省认定总数的47.14%。

可以说,从近些年的发展趋势来看,郑州科创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2017年的856家,2018年的1323家,发展到2019年的2048家,分别突破1000家及2000家大关,高新技术企业总体保持稳定向好发展态势。

但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则差距明显。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截至2020年7月,郑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2944家,排在九大中心城市末尾。与排名第八的重庆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了1227家。

郑州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以下简称R&D经费)是衡量科技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标。

从郑州市科技局的数据看,郑州市R&D经费及投入强度均实现大幅增长。2019年,郑州市R&D经费达236.7亿元,比上年增长27.8%,R&D经费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15.3个百分点和9.7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占GDP之比)从2018年的1.74%提高到2.04%,提高了0.3个百分点,在GDP大幅增长的情况下首次突破2%,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

河南商报记者从河南省统计局了解到,上述数据在河南省内属于名列前茅。2019年河南全省R&D经费为671.5亿元,郑州占据了约35.2%。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1.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郑州的R&D经费投入强度2.04%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省内的兄弟城市洛阳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2.37%。

但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来看,郑州的R&D经费投入强度排名第八,仅高于第九名重庆。

在《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2020》评价科技创新的指数体系内,除了R&D经费投入强度,郑州排名倒数第二外,其他7项指标中,郑州在双一流大学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国家级科技成果获奖数、技术合同成交额4项中均排名倒数第一。

唯独在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排名第一,但因为此项包含大专和二本,郑州在数量上占了优势。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方面,郑州排名第八,仅比第九名西安多一个相关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指标中,郑州以13.98%排名第六,但相比重庆、西安还有很大差距。

专家声音

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未来,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后发优势

“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来讲,提升幅度比较大,发展速度也比较快,科技创新能力对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还是比较明显的。”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他认为要辩证地看待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纵向看郑州在不断快速提升,追赶兄弟城市。横向看,差距还很大。

“郑州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是有后发优势的。”宋向清认为,看到成绩,看到差距,也要看到未来。

首先,郑州的区位优势比较突出,“七普”数据显示,郑州人口聚集能力在全国新一线城市中还是比较突出的。

其次,郑州交通便利,低廉的物流成本可以吸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郑州辐射全国,甚至全世界。

再次,郑州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这几年构建得比较完整,并在逐年向好。此外,还有战略和政策加持优势。例如,除国家中心城市以外,还有河南自贸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

最后,如今郑州的高校特别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人才的引进,已经锻造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后发优势将逐步地呈现。

“有了梧桐树,不怕招不来金凤凰,我对郑州创新能力发展的未来还是十分看好的。”宋向清说。(河南商报记者郭丁然)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