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定点回收废旧农膜 不让“白色污染”堆积成灾
来源:南湖晚报 | 2021-07-05 09:59:00

这几天,在桐乡市石门镇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点,不时能够看到来运送废旧农膜的农户,回收网点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称重、装车、登记,一切井然有序,这是桐乡市大力推广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一个缩影。

农膜,又称薄膜塑料,主要用于覆盖农田,起到提温保湿、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长久以来,农膜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废弃的农膜日渐增多,堆积在田间地头,形成了“白色污染”。

如何在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寻求衡,成了桐乡绿色发展的“必答题”。

为加强废旧农膜污染防治,助力无废城市创建,桐乡出台《桐乡市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实施方案》,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思路,分类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处理,打造美丽田园,让废旧农膜得以通过回收处理实现变废为宝。

定点回收

打通田间地头“最初一公里”

桐乡市每年使用农膜约1000吨,主要用于园艺作物、小桑苗生产和水产养殖等行业。这些农膜废旧后被随意堆弃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散落在草丛、河道,既破坏自然景观,又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面对这种状况,桐乡积极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培训和宣传,根据各镇(街道)实际生产需求,在全市共布局53家农资店作为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实现11个镇(街道)全覆盖。在回收网点暂存后,废旧农膜由市农资公司进行统一归集,建立使用者捡拾、网点回收、市级归集的废旧农膜回收和储运体系,对于规模种植户还可以享受上门收购的服务。

“以前换下的塑料薄膜没人收购,堆放在棚里成了难题。现在换下来的塑料薄膜处理就不用担心了,只要一个电话,网点工作人员会上门来收购。” 桐乡市濮院大圣果蔬农场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废旧农膜回收的对象主要是大棚膜、地膜、其他塑料薄膜等。“废旧大棚膜利用价值较大,回收率较高,而地膜等由于厚度只有大棚膜的十分之一,老化快、易破碎,无回收利用价值,农户用完后无法处置,往往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造成环境污染。”桐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回收对象上,桐乡还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的营养钵、育苗盘、遮阳网、防虫网等也纳入回收处理范围。

分类处理

解决农膜污染“最后一公里”

回收后的废旧农膜,其实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通过综合处理后可实现变废为宝。

按照废旧农膜的功能、材质和再利用价值,桐乡分别采取适宜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方式。对于具有二次利用价值的废旧棚膜、菌棒膜等,纳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实行市场化运作;对于无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则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实施焚烧处理或其他无害化处理。

鉴于废旧农膜中地膜超薄、质量轻、使用后捡拾困难等实际,桐乡对废旧地膜按2元/公斤的价格进行回收,同时对承担废旧地膜收购的网点按回收费用的30%给予劳务补助,对收储单位在收储运中产生的整理、打包、装运等直接费用给予2500元/吨的补助。目前,全市已拨付补助资金197万元。

除了回收再利用,一种新型地膜正在桐乡进行试点示范。

为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提供新路径,桐乡依托科技创新,积极探索从源头上减少废旧农膜的产生,在杭白菊、水稻等作物上试点使用生物可降解地膜,此类新型地膜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被微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破解地膜残留污染问题。

“传统地膜原料为聚乙烯轻类化合物,难以在自然条件下降解,只能通过回收来防止其残留。新型的生物可降解地膜,其原料为木薯和玉米淀粉,通过发酵形成乳酸,到聚乳酸,再到最终吹膜成型,在田间土壤特定的环境下,可通过土壤里面的微生物咬食进行降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回归于土壤,无须回收。”桐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N晚报记者 唐潇伦 通讯员 茹 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