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振兴东北经济?体制改革是关键
这几天一个1.6万亿振兴东北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作为老牌的工业区,东北经济为什么会下滑至此,东北经济全面衰落是什么原因?总体来看,东北三省经济面临着体制机制僵化、思想思维落后、经济结构失衡、资源严重枯竭等共性问题。
关注微信号:bweipan 手机也能炒白银原油,快来试试吧
体制问题是东北经济困难的根本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因其良好的工业基础得到了中央计划经济的倾斜。可以说,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最早、影响最深的地区。这种好日子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初。
由于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产业结构不断失衡,东北地区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开始凸显——许多企业生产的传统产品因竞争力低下而渐被淘汰出局,东北工业经济效益普遍下滑。而随后大力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让本来就已萎靡不振的东北经济雪上加霜。相关数据显示,东北地区近800万工人因此下岗失业。
谈到东北经济衰落的原因,东北人习惯将其归结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地区对全国的贡献最大,可积累却最少,包袱也最重。理由是,首先,在相同条件下,给南方减免税负的政策,而东北却没有;其次,在给南方减免税负政策的同时,东北国有企业的各项税负不但有增无减,而且还要不断将物资低价供给南方。以沈阳冶炼厂为例:该厂自解放以来,上交国家的利润可以再建17个相同规模的冶炼厂,其生产的产品低价调拨给了南方地区,自己的生存能力——工人的工资、企业的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几乎为零。
有专家指出,市场经济要求一个与经济保持距离的政府。东北经济的问题,关键是国有经济占比过高。这不仅直接影响经济绩效,更不利于市场化的进行。因此,东北经济问题,不是靠上多少基建项目或者给多少资金扶持就能彻底解决的。其根本问题是体制问题,而体制的症结是国企问题。
计划经济思维制约东北经济转型与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地区建国伊始的国企数量、质量以及国家重视程度,全国其他大多数地方均不能同日而语。不过,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养成了东北从上到下习惯吃大锅饭和官僚主义风气的思想作风。其办事效率低下、不遵守法律、任人唯亲、喜钻空子的现象随处可见。
在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下,东北地区工业的产权制度和产业结构,一直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没有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后,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外资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而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国企制度,虽历经多轮改革的冲击,至今仍不思进取。这些企业以大庆油田、一汽、鞍钢等为代表,对员工的生老病死全面负责。如大庆油田,前不久试图在职工子女接班考试上做一些改革,马上就招致反对。
国企的低效和高亏损率并不鲜见,但在东北地区尤其严重。这类企业被称为“僵尸企业”。它们没有经营盈利能力,只留下人员和债务包袱,每年就是依靠地方政府或大型国企拨款存活。据辽宁省国资委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仅辽宁省这类企业就有830家,涉及职工16.5万人,而其拖欠各类债务的具体数额则难以统计。比如,作为中石油最大炼化基地的辽宁,近十年来几乎就没盈利过。抚顺石化更是历年的亏损冠军,仅2011~2013年就亏掉187亿元,不可谓不触目惊心。
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拖拽东北经济后腿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受限于传统工业结构,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一说到东北企业,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大庆油田、辽河油田、鞍山钢铁、长春一汽,很少有人能想到东北有什么优秀的民营企业。论国有经济占比,截至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别在30%、40%、50%以上,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习投资理财技巧,关注热点财经事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请微信添加:tou618 注册就送88元现金代金券!
专注投资者教育 8元即可实盘参与投资,再送送88元券

注册"投教"平台,送88元!赚了您拿走,赔了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