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学家获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举世瞩目的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结果于北京时间昨天下午5点半揭晓,获奖者为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奖励他在“细胞自噬机制方面的发现”。奖金总额9500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625万元)。颁奖典礼将于当地时间12月10日举行。2015年该奖项的得主之一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
现年71岁的大隅良典目前为东京工业大学荣誉教授,是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细胞自噬研究的先行者。自体吞噬是细胞中一种降解和再生细胞组分的基本细胞过程,自噬的意思就是“自己将自己吃掉”。此前,大隅良典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宣布成功探明了细胞自噬的启动机制。据悉,该研究对预防及治疗由细胞自噬引起的癌症和神经性退行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据日本朝日新闻数字媒体报道,日本当地时间3日晚8点,在位于东京都目黑区的东京工业大学内举行的记者会上,大隅良典表示,得悉获此殊荣,作为科研工作者感到无尚荣光,也感受到了诺贝尔奖的重任。
获奖缘由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发现并阐明了细胞自噬作用的机理,这是细胞组分降解与再利用的基本过程。“自噬”(autophagy)一词源于希腊语前缀“auto-”,意为“自我”,以及另一个希腊语单词“phagein”,意为“吞食”。因此,自噬作用的意思非常明确,那就是“自我吞噬”。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世纪1960年代,当时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能够消灭自身内部物质,方式是将其包裹进一个膜结构中,从而形成小型囊体并被输运至被称作“溶酶体”的回收机构进行分解。对这一过程开展研究非常困难,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其知之甚少。
直到上世纪1990年代,在经过一系列出色的实验之后,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与自噬作用有关的关键基因。随后他开始致力于阐明酵母菌体内自噬作用的背后机制,并发现与之相似的复杂过程也同样存在于我们人类的细胞内。大隅良典的研究更新了我们关于细胞物质循环的旧有观点,他的研究开启了理解自噬作用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关键作用的崭新道路,如生物体对于饥饿的适应或者机体对于感染的反应。自噬基因的突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自噬作用机制在一些类型的疾病,如癌症和神经疾病等病症中也发挥了作用。
学习投资理财技巧,关注热点财经事件,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请微信添加:tou618 注册就送88元现金代金券!专注投资者教育 8元即可实盘参与投资,再送送88元券

注册"投教"平台,送88元!赚了您拿走,赔了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