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统治力”强势回归,钠电何以分庭抗“锂”?
来源:电池中国网 | 2023-03-20 19:07:33

近期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路直线下跌,从去年最高价超60万元/吨的高点,已跌至目前32.5万元/吨,几乎被“腰斩”。成本劣势减弱的锂电池在新能源市场“统治力”正强势回归,而正如火如荼准备商用化量产的钠电池将何去何从?

当前,钠电池商用化“苗头”初现,却赶上锂价持续下跌,钠电似乎“出师不利”, 未来钠、锂电池在动力/储能市场的竞争“迷雾重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钠电池实现装车

2022年以来,一大批新能源企业加快了在钠电池领域的布局,如今已有不少企业正式推出了钠电池产品,甚至实现装车。

今年3月初,孚能科技发布公告称,已获江铃集团EV3钠电池定点函,后者将向孚能科技采购钠离子电池包总成,并要求其在2023年6月30日前启动量产。

2月23日,思皓新能源与中科海钠联合打造的行业首台搭载钠离子电池的样车——思皓EX10花仙子公开亮相。据介绍,该车型为A00级车,续航里程为252km,电池容量25kWh,电芯能量密度140Wh/kg,系统能量密度120Wh/kg,SOC30%-80%快充充电时间为15分钟。

同月,宁德时代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正致力推进钠离子电池在2023年实现产业化。其已发布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可应用于各种交通电动化场景(包括二轮车),尤其在高寒地区具有突出优势,又可灵活适配储能领域全场景的应用需求。同时,其开发的钠离子与锂离子混搭的AB电池系统,既弥补了钠离子电池现阶段能量密度短板,也可发挥出它高功率、低温性能好的优势,将拓展更多应用场景。

资料显示,宁德时代发布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160Wh/kg;其规划的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200Wh/kg,接近磷酸铁锂电池。

实际上,前两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从5万元/吨“疯”涨至超60万元/吨的背景下,一众新能源企业布局钠电中上游领域“情有可原”。行业机构也表示,碳酸锂是电池成本的核心负担,亟需其他电池作为锂电的有效补充,而钠电池的综合性能与锂电池最为接近,且材料理论成本较低,中长期较锂电池均有一定的成本优势,2023年或将成为钠电池商用化元年。

钠电欲分庭抗“锂”,锂电欲“收复失地”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边是钠电池热火朝天地加速商业化,欲分庭抗“锂”,另一边近期碳酸锂价格猛降,锂电池欲“收复失地”。

实际上,钠、锂之争由来已久。参看产业发展史,钠、锂电池曾经就呈现关注度此消彼长之变化格局。因为两种电池具备一定相似性,且产业链应用场景具有高兼容性前景,这使得每次锂价暴涨,钠电池就被聚焦于产业舞台上。

2017年,碳酸锂价格一度暴涨至约17万元/吨,对钠电池的呼声高涨,国内第一家专注钠电的公司“中科海钠”同年成立,但之后下游新能源市场需求疲软,碳酸锂价格暴跌,钠电池随之沉寂。

无独有偶,钠电池这一轮提速,也是在锂价暴涨期间。近两年,宁德时代、孚能科技、中科海钠、鹏辉能源、传艺科技、华阳股份等多家企业相继宣布在今年将进入钠电池产业化阶段。另外,欣旺达、华宇新能源、多氟多、钠创新能源、派能科技等企业也在加快布局。

需要关注的是,虽然钠电池具有明显的材料成本优势,但如同不能“抛开剂量谈疗效”一样,从产业化落地角度看,如果抛开研发成本、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指标,只谈材料成本,无疑也有失偏颇。

锂电池方面,行业普遍认为,以下三方面将助力其“收复失地”:

一是锂价下跌趋势尚未见底,锂电池成本压力下降,二是锂电池回收预计将从2023年起量,锂资源开采依赖度有望放缓;三是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在中高端乘用车领域颇受认可;凭借高安全性和兼具成本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也在中低端乘用车、商用车和储能领域成为主流电池类型。由此,锂电池仍稳站新能源主力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持续下跌,钠电池的成本优势将会进一步减弱,其主要应用场景也将会被锂电不断挤压,且锂电目前所拥有的成熟的上游供应链和下游应用端的优势,将助力其进一步提高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钠电在低速新能源市场应用窗口期正在收紧。

倒逼钠电加速研发和落地进程

尽管业界有一部分人对锂电“收复失地”充满信心,但就目前而言,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钠电的材料价格优势十分看重。据中科海钠测算,按照15万元/吨电池级碳酸理价格,钠电池材料成本仍要比锂电池材料成本低30%-40%。

同时,对于钠电池商用化提速,曾有相关人士调侃,“钠电与锂电极为相似,只需分别从钠电正/负极、电解液、隔膜企业购买相关材料,建设相关产线,就能轻松生产出钠电池。”

传艺科技的发展就颇为“神速”。去年6月,以笔记本电脑零组件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传艺科技刚宣布跨界进入钠电领域,当年10月底就宣布进入中试阶段,仅4个月就走完了材料研发、验证和小规模试生产环节,让外界“瞠目”。

相较众多锂电企业用多年才走到成熟阶段,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钠电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前景并非一片坦途。

目前钠电池领域,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普鲁士蓝三种正极技术路线均有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且电芯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仍面临挑战。此外,有机构研报指出,在普鲁士蓝技术路线上,其正极材料在热失控情况下会释放氢氰酸、氰气等有毒气体,对环境和人体都有危害,相关问题也有待解决。

整体上,由于目前市场规模还太小,材料、设备等产业配套不完善,钠电池在短期内并不具备产业化成本竞争优势,但基于摆脱锂资源瓶颈,降低锂电池“独大”可能给市场和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钠电池仍具有分担新能源产业下游需求的“责任”。

宁德时代此前表示,其下一代钠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是200Wh/kg,和磷酸铁锂电池水平相差不多,能够满足续航400公里以下的纯电车需求,如果采用其锂钠电混搭方案,有望将其续航的能力边界拓展至500公里,甚至更高。但企业方面尚未宣布具体两代钠电池落地量产的时间表,面对锂电的激烈“反扑”,钠电在“商用化元年”将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拭目以待。

精彩推荐